人民网
人民网

行进中国丨绿水青山里的“永定红”

人民网“行进中国”福建调研采访团
2025年07月17日14:1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去长沙,怎能不去橘子洲头打卡?你知道吗,坐落于橘子洲头的那座举世闻名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取材于七百多公里外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这里有被称为“永定红”的花岗岩。

龙岩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微型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人民网 李昌乾摄

龙岩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微型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人民网 李昌乾摄

“永定红”是龙岩市永定区特产的一种颜色温暖红润的矿石,因结构致密、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成为优质的建筑石料。据了解,“永定红”已探明各类矿产42种,储量约92亿立方米,可采储量约46亿立方米。

92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当年制作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的2000多吨“永定红”,装满了150余辆卡车,但这些仅约为“永定红”已探明储量的亿分之七。

日前,人民网“行进中国”福建调研采访团一行来到龙岩市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看“永定红”如何“点石成金”。

园区展厅内的一张照片,引起记者的注意:通常,矿石加工产生的飞屑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牛奶溪”,但在永定,“永定红”石材、整洁的园区与青绿的龙湖“泾渭分明”,澄澈的湖水并未沾染“杂质”。

园区为何有底气沿湖而建,却使之“纤尘不染”?

“我们企业加工的用水全部取自这里,但是‘只向内取,不向外排’。”永定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张茂海对记者说。

为了验证展示图的真实性,记者用无人机实地观察。从高空俯瞰,只见园区被绿水环抱,果真“如图所示”。

“永定红”石材、整洁的园区与青绿的龙湖“泾渭分明”。人民网 李昌乾摄

“永定红”石材、整洁的园区与青绿的龙湖“泾渭分明”。人民网 李昌乾摄

工业生产用水,怎能“只进不出”?

这一千亩矿业园区于2017年启动建设,在设计之初就对整个园区生态环保问题进行了周全考虑。投产五年来,这里的石板材切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巨轮切石机带水作业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浮雕的线条、形状、大小等个性化需求均能实现即刻满足。

“建设过程中,每个生产厂房均建有六级沉淀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粉水可以经特定渠道流入沉淀池,经逐级沉淀后的清水将被抽回生产车间循环使用,用于带水切割作业,可抑制粉尘。”张茂海介绍道。

另一个答案“藏在”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园区的一角,专门引进了一家原料加工企业,用来加工石材生产废料,使之“变废为宝”。

“我们在园区内就可将各企业的石粉、石渣等废石尾料进行深加工,制作成陶瓷水磨原料,配套应用于下游企业。这部分废料也‘带走了’大部分的石材生产废水,可谓‘一举两得’。”张茂海道出“永定红”背后“既不浪费水、又不乱排水”的“工业密码”。

全自动化“永定红”石板材雕刻。人民网 李唯一摄

全自动化“永定红”石板材雕刻。人民网 李唯一摄

在产业园,“石材开采—石材加工—石粉废渣处理—建材产品”的石材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已然形成。

永定区洪山镇党委书记张忠诚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内,石粉石渣深加工中心年处理废弃物超20万吨,“变废为宝”率达100%。

厂房内,员工正在带水作业。人民网 李昌乾摄

厂房内,员工正在带水作业。人民网 李昌乾摄

投产6年来,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由最初的8家入园企业扩充到现如今的25家。今年上半年,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完成产值6.64亿元,比增7.5%;实现工业用电761万千瓦时,比增20.04%。

坐拥“大自然馈赠”的永定,给“红色石材”配上“绿色开采”“低碳加工”的“方子”,闯出了循环经济的“路子”。从“挖山”到“护山”,唯有守牢生态底线、拥抱科技变革,传统产业才能真正“老树发新枝”,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李唯一、李昌乾、林晓丽、胡琳)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