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循迹溯源·闽山闽水教育行”实践队深入闽东大地

2025年07月18日08:55 |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小字号

原标题:“循迹溯源·闽山闽水教育行”实践队深入闽东大地

  7月10日至12日,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循迹溯源·闽山闽水教育行”实践队赴宁德多地,通过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培养三位一体联动,在闽东大地谱写了校地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教育筑基:厚植民族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青春挺膺担当,助力教育强国。在宁德师范学院,调研组开启了赋能民族教育的理论重塑之旅。步入“六进宁师”主题展馆,队员们感悟“四下基层”“弱鸟先飞”等理念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将精神养分转化为育人动力。在宁德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组走进“实践教学中心”虚拟展厅,围绕“脱贫攻坚史诗”“乡村振兴样本”等深度研学,从“重教、支教、爱教”的教育范例中体悟“教育扶贫”的历史之根、探索“教育强国”的实践之路、树立“教书育人”的青年之责。在古田县四下基层主题馆,队员们惊叹于一朵朵“银花”绽放出古田百姓“致富伞”的发展路径,汲取“四下基层”制度的宏伟力量。在闽东革命纪念馆,从蔡威等无名英雄的隐蔽战线故事到凌福顺烈士的慷慨就义,每一段历史都浸润心田。在“时代楷模”杨春同志事迹展厅,调研组从他爱岗敬业、精研业务的为民服务精神中提振教育初心。“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正激励着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边远地区教育事业。”队员王铭杰感叹道。

  科技赋能:创新科普形式,点亮科学梦想

  调研组以物理科普和新能源探索为纽带,架起民族地区与科技前沿的桥梁。走进新能源领军企业宁德时代(CATL),调研组在企业全球布局沙盘中解锁国际战略目光,在极寒电池、极限制造技术等创新成果中捕捉能源创新密码,在企业的爱心助学项目中触摸社会服务担当。这种“科技+公益”的力量,成为队员们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的实践密码。

  “为什么弹簧压缩后会弹得这么高?”“全息影像怎么能悬浮在空中?”调研组以奇妙物理书写教育初心,用简易道具敲出育人代码。在宁德市民族中学和古田县玉田中学,队员们带领少数民族学子探索能量转换、全息投影等实验,通过清晰演示和通俗解读将抽象原理化为生动体验;“明日环”“霓虹长廊”等趣味演示,在寓教于乐中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科技的种子,正悄然在百余名少数民族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讲解员给实践队介绍宁德时代的创新成果

讲解员给实践队介绍宁德时代的创新成果

  人才培养:构建良性循环,助力地区发展

  调研组聚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探索“培育-回归”的良性循环模式。调研组走进宁德市民族中学,校史馆中的满墙奖状,讲述着学校牢记领袖嘱托、高举团结旗帜、助力民族教育发展的奋进故事。调研组以“支教”躬行为纽带,将民族团结故事与红色文化知识融入“理论宣讲”“知识竞答”“故事分享”等环节,让红色基因融入民族教育,让团结之花在校园常开长盛。

  在宁德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德市民族中学、古田县玉田中学,调研组通过一场场座谈会、一次次采访、一份份问卷,围绕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层学校师资发展、大学生返乡就业等问题开展调研。这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联动的闽东之旅,实践队师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让民族教育更有温度,让科技赋能更接地气,让人才培养更贴需求,书写着高校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