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小鸟衔来“致富经”

“啾啾啾,喳喳喳……”清晨的薄雾中,福建明溪的山涧里“星光熠熠”,城市中罕见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轮番现身觅食。
“鸟导”谢芳林招呼着今年第15批外国观鸟客进山“寻鸟”。灰扑扑的越野车在起伏的黄泥路上颠簸,驶向与世隔绝的深山。
“我们明溪现在在海外都很有名呢!一趟下来,我就能赚个千八百元。”谢芳林笑道,“我们沾了小鸟的光嘞。”
观鸟点内,支起“长枪短炮”的观鸟爱好者们拍摄珍稀鸟类身影。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位于福建三明西北部的明溪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绿色宝库”里就属树和鸟雀多。这里有记录的野生鸟类达345种,其中不乏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彩鹬、三宝鸟、蓝喉蜂虎等多种“明星”鸟种。
十年前,明溪就因珍稀鸟种的频繁“亮相”而吸引了资深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寻觅“梦中情鸟”。日子久了,村民们发现,搭好鸟棚、保护环境,就能留住漂亮小鸟。有“鸟儿”就有“人气”,当地的观鸟产业渐渐有了雏形。
在明溪山涧中捕猎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大翠鸟。江月兰摄
“最初只是出租一些零星简陋的木屋,既当观鸟点,也是临时落脚点。后来有了功能相对完善的主题民宿,还有专门寻鸟探路的职业‘鸟导’。”谢芳林说,“我就是最早一批的‘鸟导’,最开始大家只是凭感觉做,没有成型的产业概念,甚至保护意识都很薄弱,还会有人打鸟。”
到了2018年,明溪的“观鸟大业”迎来里程碑——这一年,明溪县发出福建首份“护鸟令”。
2018年3月,明溪县人民法院生态巡回审判庭在盖洋镇广场公开审理了一起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近百名村民旁听,开当地生态普法先河。此后,巡回生态法庭不时下乡入村,公开审理,以案释法,护鸟观念慢慢深入人心。
2018年,明溪县人民法院生态巡回审判庭首次公开审理非法猎捕案件,以案释法(资料图)。明溪县人民法院供图
2022年,明溪划定全县全部行政区域为禁猎区,还发布第3号“林长令”,提出“做好明溪县鸟类拍摄(观鸟)点规范建设管理要求”。2023年,明溪首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生态观鸟产业纳入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之一。
自那之后,明溪的观鸟产业有了“一盘棋”规划,根据全县鸟类资源分布状况,在不影响鸟类栖息环境的前提下,打造“东南西北中”五大观鸟区域。
想看“最美小鸟”蓝喉蜂虎?去南边的盖洋镇蹲守。想看黄腹角雉、白眉山鹧鸪这样的珍稀雉类?去东边的紫云森林公园。“林中仙子”白鹇在哪儿戏水?去北边的夏阳乡找答案。鸳鸯水鸟哪里多?西部鸣溪湿地公园不会让“鸟迷”失望。
“新增观鸟点通过认定后,就能拿到2万元奖励,我们都很有动力去‘找鸟’、布置鸟点。”一位村民说。
隐藏在丛林之中的一处临时观鸟点。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与鸟相伴的明溪人深知“筑巢引凤”的道理,好生态是“引百鸟”的根基。近几年,明溪投资近9000万元实施沙溪流域明溪段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鸟类科普宣教、鸟类救护体系以及候鸟监测指挥中心,在重点区域野外安装21台监测球机,远程实时动态监测鸟类活动情况,逐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护鸟。
全民呵护下,明溪成了“山间精灵”的聚居地,鸳鸯、彩鹬、白腿小隼等6种候鸟开始“定居”,成为“留鸟”。念上鸟儿带来的“致富经”,明溪全县有1100余人以不同方式从事观鸟有关的工作,30余名职业“鸟导”、15家观鸟民宿、8家观鸟合作社形成观鸟产业“后援”。
明溪的一处观鸟塔。明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地接、住宿,再到寻鸟、观鸟,用什么设备、调什么参数……“鸟导”保姆式服务,让“门外汉”也能在明溪拍到自己的“心动小鸟”。围绕野外观鸟展开的文旅产业链让明溪人民多了一笔可观的生态收入。曾经如鸟儿一样“飞”出大山的年轻人,也似候鸟般回归山野,在漫山葱翠中播下乡村振兴的种子。
夏阳乡紫云村的大学毕业生小杨回乡开了一家公司,用“公司+高校+农户”协作模式,盘活村民闲置民房,将其打造成鸟文化主题民宿,还组织村民组建“村嘀”车队接送观鸟客人。
在小杨的带动下,村民们一起开发观鸟点、接待游客、生产生态农产品,建立了4家鸟文化主题民宿、18个观鸟点,带动77名村民就业,年人均收入增加了3.5万元。
山顶的12栋“星空屋”,让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赏珍稀鸟类,还能俯瞰云海,仰望星空。明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森林+”为主线,明溪逐步打造集生态观鸟、植物医养、森林体验、自然教育、研学禅修等功能为一体的康养基地。早晚观鸟,闲时体验乡村生活,“观鸟经济”带动了明溪全域旅游的繁荣。
数据显示,每年有3万多名来自全球的观鸟爱好者来到明溪观鸟旅游。今年一季度,明溪县接待游客达3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8亿元。(林盈、兰志飞、杨灏昱、谢星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