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福鼎:大篷车“开”出惠民“新方”

晨曦初露,一辆辆标识醒目的“微诊室大篷车”便从宁德福鼎市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悄然驶出,奔向散落各处的偏远村落。车门开启,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迅速支起问诊桌、摆好血压仪,携带便携设备上门入户,将优质的诊疗服务送达村民“家门口”。
这已成为福鼎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群众的日常图景。2024年10月启动“微诊室大篷车”项目以来,17辆医疗专车便以“轻车简从、务实高效”的作风,穿梭于山海之间,勾勒出一条扎根基层、情系民生的服务轨迹。
项目缘何启动?福鼎市有关部门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由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子女外出务工等因素,不少农村孤寡留守老人和行动不便群体面临的“看病难”困境。
群众期盼就是行动号令。“必须想方设法把医疗服务真正‘搬’到老百姓家门口。”福鼎市委领导在专题会议上对此明确提出要求。“微诊室大篷车”应运而生,17个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闻令而动,每周派出专业巡诊团队2至3次,构建起覆盖全市135个偏远行政村的移动医疗服务网络。
项目启动伊始,便锚定“务实”二字。“微诊室大篷车”配置遵循“够用、实用、耐用”原则:不设豪华内饰,优先保障常规诊疗器械、便携式彩超、心电图仪和医保结算设备等核心需求;药品储备聚焦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避免贪大求全、资源闲置。
作风之变,立竿见影。在前岐镇薛家村,以往开展医疗活动需提前搭帐篷、挂横幅,如今“微诊室大篷车”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专业设备随车即用。“不搞花架子,老百姓才能真受益。”薛家村党支部书记钟思妙指着墙上的巡诊时间表欣慰地说,“现在每月固定时间雷打不动,村民按时前往就能找到医生,省去了过去奔波折腾之苦。”
精准下沉,以“减法思维”提升服务效能。“李大爷,您这药费医保报销后只需自付12.5元。”在管阳镇沈青村的服务现场,医保结算终端“一键报销”功能让76岁的李大爷惊喜不已。这正是“大篷车”践行“简化流程、优化服务”要求的缩影:它将门诊、药房、收费等环节高度集成于小小车厢内,村民平均候诊时间从40分钟大幅压缩至15分钟,报销手续简化为“刷卡即办”。
服务不止于诊疗。福鼎市不断拓宽“微诊室大篷车”服务边界: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西医诊治,到基本健康监测、诊疗药品现场核销,确保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同时叠加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咨询、卫生宣教、慢性病随访等延伸服务,有力促进医防融合。
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截至2025年5月30日,“微诊室大篷车”已深入135个偏远村开展巡回诊疗595次,惠及群众约8105人次,医保累计报销金额达25.77万元,有效纾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痛点。
清风正气,贯穿服务始终。“本次巡诊不安排工作餐,请自带干粮。”——这是医护人员出诊前收到的通知。同时,福鼎市严格要求从业人员恪守《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严禁收受“红包”等行为,每辆“大篷车”均配备“纪律监督卡”,群众扫码即可评价服务态度与廉洁情况。
这股清风正气,让“微诊室大篷车”成为连接干群、凝聚民心的桥梁。在山前街道南阳村,随车进村的干部发现五保户陈阿婆房屋漏雨,当场协调落实修缮资金和民政补助;在磻溪镇赤溪村,医护团队借巡诊之机开展医保政策宣讲,协助众多村民申办了慢性病补助……“大篷车”承载的,已远超医疗本身。
福鼎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专业服务队也为村医带来了技术指导,通过观摩学习、现场诊断、病例讨论、设备实操等“传帮带”,带动村级卫生室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构建起集医疗服务、政策普及、民生保障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治理新模式,真正实现“服务一车到村,解决多方难题”。
夜幕低垂,嵛山岛的“微诊室大篷车”踏上归途。车厢内,暖黄的灯光下,医护人员在仔细整理当日诊疗记录,不同颜色的笔迹标注着重点:“张阿婆降压药需调整剂量”“陈大叔血糖指标需持续监测”……这些翔实的档案,不仅构成患者的“健康图谱”,更凝结着医疗团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郑重承诺。(朱灵塬 王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