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五行”实践育人 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子在“行走课堂”中淬炼成长

盛夏七月,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的百年荔枝园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正带领着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师生仔细查看果树病虫害情况。这支由院士领衔、博士研究生等组成的实践团,在六十年前福建农学院师生“半农半读”的同一片土地上,用现代科学技术续写着新时代的植保故事。这场跨越甲子的传承,正是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三维五行”实践育人体系的生动诠释。
甲子传承:续写“漏头经验”新时代篇章
1965年7月,全国高等和中等农业教育会议上,时任福建农学院党委书记杨浩林介绍了该校团队在漏头村蹲点研究的经历,总结为“漏头经验”,让“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经验得到推广。谢联辉在漏头村蹲点期间,发现了小麦秆锈病菌源的桥梁寄主,通过耕作改制切断病害循环,这项成果至今仍是植物病理学教材的经典案例。
六十年后,谢联辉再次带领“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回到漏头村,结合自身多年的科研经历,为团队成员讲述“半农半读”时期如何在劳作中发现科研问题、在服务中提炼学术思路。博士生则带着最新的病虫害监测技术,对当地特色产业荔枝、枇杷开展系统调研:他们在百年荔枝园里用土壤PH检测仪监测荔枝种植土壤酸碱情况,精准分析土壤肥力与果实品质的关联规律;在枇杷园区架设虫害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追踪虫害扩散动态,精准研判虫害发生趋势与防治关键时期;针对农户反映的“防治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现场制定“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的绿色防控方案。这种“院士引路、博士扎根、技术落地”的模式,既延续了“漏头经验”中“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结合的传统,更赋予其新时代科技支农的内涵。
三维贯通:构建行走课堂育人新体系
长期以来,植物保护学院将“漏头经验”精髓注入“课堂—田间—社会”三维育人体系,以科技小院和产学研基地为支点,推动师生“沉下去”解难题、“融进去”促发展。“植物医生博士生服务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服务团组建于2023年初,由教授专家领衔,根据福建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需求,组建12支专业服务分队,进驻全省12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30多个产学研基地开展驻点服务,有的同学一年中有1/3的时间都在基地,有的同学直接在基地完成毕业论文。近两年,服务团累计开展技术服务500余次,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300多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次。在闽东屏南县,师生团队针对山苍子产业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改良精油提取工艺将提取率提升30%,开发出8款深加工产品,帮助当地企业建成中试生产线,带动产业产值突破4000万元;在闽南蔬菜主产区,学院研发的蔬菜害虫生态控制技术推广至南方11个省市,应用面积超50万亩,帮助农民亩均增收800元以上。
这种“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把实验室建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此外,植物保护学院师生团队已连续12年扎根洋中科教基地,将《植物保护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开在田间地头,累计培养1250多名学生,形成了“专题学习—田间诊断—标本制作—综合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让青年学子在躬耕实践中厚植“三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五行联动: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植物保护学院以“漏头经验”为精神底色,围绕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实践锻炼,开展铸魂、溯源、赋能、志愿、振兴五大类社会实践,致力构建“三维五行”实践育人体系,上好“实践育人大课”。在漏头村文化广场,学院植此青绿志愿队正在开展“百校千师万生”实践品牌活动之一——留守儿童昆虫科普夏令营,实践活动开展两年来,团队累计开展服务60次,参与志愿者800人次,服务对象15000人,志愿服务总时长1800小时。团队首创的“昆虫蜡染艺术展”将福建非遗与现代科学相融合,《邮票上的昆虫世界》等系列MOOC课程累计学习人次突破1.1万,100余篇原创科普文章获得超10万次阅读。这种“科普+科创”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科普教育,更成为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此外,植物保护学院构建起“以赛促学、以研促行”的实践育人机制,这种“实践化”培养理念结出了丰硕成果:在永春县德盛植保基地,师生们研发的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推广至8万亩茶园,帮助茶农实现亩均减药30%、增收20%的显著效益;在闽北柑橘产区,金柑砂皮病防治难题被谢联辉院士团队指导的研究生攻克。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学生参与率达85%,在生物安全、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获得36项专利授权。
从1965年的“半农半读”模式到新时代的科技支农实践,从谢联辉发现小麦秆锈病菌源的南方越冬基地到博士生们为荔枝产业定制绿色防控方案,“漏头经验”的薪火相传正是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三维五行”实践育人体系最深厚的根基。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三维五行”实践育人改革,努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