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党群同心圆 共绘“彩虹乡”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07月28日17:36 |
小字号

日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梧凤小队”在该学院院长郭为桂等三位教师的带领下,前往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开展以“党建引领·共富共建·青年助力”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以“虹山乡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议题,依托当地党建引领的“整镇推进”机制,融合学院城乡公共治理的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调研与交流互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逻辑,厚植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

虹山概观:深入凤韵乡村,体察发展脉搏

虹山乡位于泉州市洛江区北隅,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彭祖养生”“凤凰文化”等极具辨识度的乡村文化符号。近年来,虹山乡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生态禀赋,聚焦“梧凤小镇、彩虹之乡”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整镇推进、全域统筹的乡村振兴路径,形成了融合“党建引领、资源统筹、市场激活”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虹山乡乡村振兴综合体,系统调研“整镇模式”下的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该综合体作为虹山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窗口,通过整合土地、生态、文化等关键资源要素,构建起涵盖产业融合、人才集聚与基层治理创新的多功能平台。实践队队员在综合体实地走访与集中讲解中,对虹山乡在战略设计与空间治理上的系统思维有了直观认知,初步形成了对“虹山模式”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印象。

实践团队参观虹山乡乡村振兴综合体

实践团队参观虹山乡乡村振兴综合体

虹山乡党委书记林堃鹏接待实践团并组织召开座谈会,重点介绍了整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该机制通过构建母体振兴公司—资源管理公司—社会资本公司三级联动平台,系统性整合与盘活土地、生态、文化等全域资源要素,有效破解了乡村资源整合难、产业运营专业程度低等现实难题,构建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同体模式。在这一机制牵引下,虹山乡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康养产业与文化振兴,形成了集体经济与村民收益协同增长的共富局面。

为深入调研虹山乡乡村振兴实践与成效,实践队分组开展实地考察。第一组聚焦文旅融合激活生态资源价值的创新路径,实地考察土楼建筑群、彭祖文化养生馆、水尾树碑及虹山飞瀑等生态文化地标,研究整合历史人文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文旅兴农的具体措施。第二组重点调研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空间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实现机制,通过考察樱梅园、苏山国潮文化街及“党建+邻里中心”示范项目,分析现代化基层治理实践,提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价值转化模式。

调研过程中,团队通过与村民深入交流,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具体图景。返乡创业者坦言个人发展与家乡振兴是“双向奔赴”,期望以自身经验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村头一位老人表示,旅游发展引来人流,村落日益热闹,“有了老人家喜闻乐见的烟火气”。村民朴素的话语使政策文本中的“乡村振兴”可知可感,课堂讲授的“基层治理”具象鲜活,在实践队队员心中留下了关于和美乡村的新认知。

调研队员访谈虹山乡村民

调研队员访谈虹山乡村民

为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及虹山乡发展举措,实践团队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绘宏图、共富路上谱新篇”主题宣讲活动。团队以青年视角,向村民宣讲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政策,助力村民加深理解、增进认同、强化参与意愿。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实现了青年学子与村民的思想共识与情感共鸣,为构建多方参与的乡村共建格局注入了青春活力。

虹山发展:全域旅游整镇推进乡村振兴

实践队通过走访乡村振兴公司员工、村干部、农户三类主体,深入探访虹山乡在乡党委书记林堃鹏带领下探索的“全域旅游整镇推进乡村振兴”特色路径。这一模式以产业布局与利益共享为双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布局上,聚焦“一三产融合”串珠成链。依托地理与人文资源禀赋,虹山乡以康养、农业、文旅为核心,构建起覆盖“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条国潮文化街、一个凤归巢民宿群、一个航天智慧康养农业产业园、三个自然人文风景区、四个民俗文化节、七个康养农庄、N个文化馆”的三产融合体系,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联动,为梧凤小镇注入多元发展动能。

利益分配上,构建“三级共富”机制激发活力。针对集体资源分散、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虹山乡创新建立“乡镇统筹—企业运营—多元参与”的利益共同体:一级层面,由乡镇成立乡村振兴母体公司统筹资源,各村以5%资源股形式入股分红;二级层面,组建农业、康养、服务、文化、旅游等门类齐全的全资控股子公司,通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规范资产运营,严防集体资产流失;三级层面,吸引外出青年返乡与下乡资本入场,推行“乡村合伙人”制度,将有劳动能力的常住村民股东转化为员工,形成集体、社会、群众三方协同的建设合力。

随着旅游配套升级,虹山乡现代生活设施持续完善,水电、医疗、交通条件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乡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66%,其中2个村突破百万元、3个村超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4万余元,较上年增加超千元,真正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振兴之路。

虹山治理:“1+1+1+S”党建同心圆治理机制

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虹山乡展现出强劲动能。这不仅得益于“全域旅游整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离不开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三下乡”调研分享会上,林堃鹏为实践队解析了虹山乡的治理密码。

林堃鹏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虹山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构建“1+1+1+S”末梢治理党建同心圆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支撑,联动S类多元主体(涵盖社会组织、乡贤力量、新乡贤、新经济体等),形成联动协调的“同心圆”治理格局。这一机制通过党建统领、自治协同、资源整合,实现了组织嵌入与治理下沉的双重路径,极大提升了治理效能与群众参与度。

为将机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虹山乡创新建立“圆桌会议”制度。该制度通过组织党员、村民代表、乡贤等多方主体共商共议,推动民生实事落地与矛盾纠纷化解。从修路工程到旱厕改造,一系列民生难题在“圆桌”上达成共识、高效解决,不仅夯实了整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民意基础,更让“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变为现实。

“每一项改革创新的背后,都是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林堃鹏强调,乡村振兴不能依赖单一的项目下沉,更需要通过机制设计激发基层活力、凝聚民意共识,最终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治格局。

实践队的走访调研与这一治理逻辑形成呼应。实践队队员发现,村民对“圆桌会议”制度普遍知晓且高度认可,部分村民更亲身参与其中,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坚实的民意基础,正成为文旅项目落地、资源高效整合的强大推力,印证着群众路线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

“群众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根基。”郭为桂说。虹山乡“1+1+1+S”党建同心圆治理机制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水平,更培育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治理能力。这一模式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为内核,既是对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也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乡村振兴座谈会

乡村振兴座谈会

从机制创新到实践落地,从群众参与到理论升华,虹山乡的“1+1+1+S”党建同心圆治理机制,正以鲜活的基层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虹山经验:发展与治理共同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

研讨会上,实践队队员结合调研实际,从不同角度对虹山乡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总结,提炼出虹山乡村振兴的三大核心经验:“发展-治理”的目标导向、“组织化-市场化”协同的运行逻辑以及“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贯通的治理体系。

调研队分享虹山乡实践发展经验

一是发展与治理相结合,以发展促治理、以治理助发展。虹山乡坚持“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创新”的辩证逻辑:一方面,通过村庄整体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公共服务,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以“1+1+1+S”圆桌会议(村党组织+村民代表+乡贤)、全域景区化管理制度等治理举措,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造透明服务流程,实现游客集聚、好评引流、持续增收的正向循环,最终达成“矛盾不出村组、发展成果共享”的治理目标。

二是组织化与市场化相结合,以平台聚资源、以市场增效益。针对山区资源分散、主体薄弱问题,虹山乡构建“平台搭建+市场运作”的双轨模式:一方面,以乡村振兴公司为枢纽统筹全镇旅游资源,依托熟人社会网络将分散农户纳入行动共同体,解决“小散弱”难题;另一方面,引入专业经营主体运营民宿、康养等业态,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效率、扩大收益,实现“组织化聚资源”与“市场化增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是党政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以引领聚合力、以参与验初心。虹山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1+1+1+S”党建同心圆工程,将党员先锋作用嵌入旅游服务、矛盾调解等环节,带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一机制既强化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又通过群众自主参与验证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真正实现“党建引领方向、群众创造活力”的有机统一。(文/图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