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代表之声

2025年07月31日08: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提振消费既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中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如何为消费“挖潜”,为发展“提速”?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市长秦凤玉:

  “家门口”就业助增收促消费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源头活水。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围绕岗位扩容提质,健全覆盖城乡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集岗位、信息、技能于一体的服务网络,让群众就近上岗、稳岗增收、安心消费。

  网点建在“家门口”,让服务零距离。成立市、县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设立服务站和服务点,宣传就业政策、推送企业岗位信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实现岗位查询、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功能“掌上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就业服务。

  信息直达“家门口”,让人岗快匹配。全面摸清劳动者就业状况和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动态更新的就业信息库,通过智能算法及时匹配并发布适配岗位信息。运用“大数据+网格化”为重点群体精准“画像”,推动数据回流基层,支撑精准帮扶,提升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

  技能送到“家门口”,让群众增才干。探索“就业服务+技能提升”融合模式,按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结合产业需求,设置培训课程,提升培训实效。完善灵活就业支持政策,搭建线上签约平台,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智能化权益保障服务,既拓宽增收渠道,又以全链条服务消除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田先进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无锡拈花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

  文旅消费向多元体验经济跃迁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释放文旅与生活服务消费潜力,重点在于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以文旅产业为支点,撬动健康、教育、体育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旅游目的地转化为集消费、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可有效延长消费链条,推动文旅消费从“单次体验”向“长期停留”升级。

  如当下火爆的“苏超”,作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通过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模式,有效撬动了区域文旅消费潜力。赛事带动跨区域观赛群体流动,使主场城市成为异地客源地核心,推动景区订单量、酒店入住率及商圈消费显著增长,一张球票可撬动数千元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

  拓展消费场景还要以科技赋能重构消费体验。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场景打破传统文旅的时空限制,让文化资源从静态展陈转化为动态叙事,深度激活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推动文旅消费从单一“门票经济”向多元体验经济跃迁。政策层面应加大对文旅科技研发的财政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文化+科技+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本报记者白光迪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

  以“新供给”带动新消费

  提振消费需要供给侧紧跟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提供有诚意、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需要更多企业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主动优化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环境,以充满活力的“新供给”带动新消费。

  以我所从事的茶产业为例,我调研发现其消费提升的关键,就是通过“新供给”以质取胜。比如有的企业坚守品质基础,持续做好原产地保护、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规范安全的好产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还有的企业则通过茶叶与旅游、文化、康养、生态体验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从茶园到车间、从车间到舌尖、从舌尖到文化审美和健康管理的全产业链运营商及服务品牌,让茶叶成为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媒介,成为年轻群体悦己消费的理想对象。

  消费品质提升过程中,“新供给”要避免同质化。要在精准捕捉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好匹配,推动消费品质更上一层楼。

  (本报记者刘晓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

  保护好优质农产品“金招牌”

  当前,电商平台上一些不法商人冒用优质农产品品牌以次充好,侵蚀了消费者对这些富农品牌的信心。保护好优质农产品的“金招牌”,既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利于改善提升消费环境,带动消费增长。

  建议建立“监测—处置—惩戒—教育”的全链条防护机制。为优质农产品打造“数字身份证”,给正品配置追溯码,消费者扫码可知生产基地、采摘日期等全流程信息。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可联合主流电商建立农产品品牌数据库,运用智能技术自动筛查侵权链接,实现“冒牌货上架即预警”。

  在执法层面,建议设立农产品侵权案件“绿色通道”,在省级层面成立农产品打假专班,建立“线上取证、属地查处、源头追溯”的跨区域协作机制,破解“举报人跑断腿、违法者换马甲”难题。

  要提高违法成本,对恶意侵权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屡教不改的侵权主体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为保护消费者信心,还可定期公开典型案件查处情况,通过媒体曝光形成强大震慑。此外,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短视频、社区宣传等形式,普及正品鉴别知识,提升公众的识假辨假能力。“金招牌”是乡亲们一锄一锄干出来的,绝不能让假货影响乡村全面振兴成果。

  (本报记者刘新吾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31日 18 版)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