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面对面、共话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发展 厦门火炬高新区构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锂电池产业

火炬高新区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形成新能源产业链条。图为中创新航项目。(资料图)
新能源产业是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火炬高新区作为厦门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承载平台,重点聚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上游材料及核心零组件、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能源互联网等应用领域,通过“外引内培”,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锂电池产业集群。7月30日下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召开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座谈会,就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与企业进行交流,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问企所需,解企所难。
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中能瑞新(厦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和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代表参加座谈会。他们畅所欲言,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立足行业和自身发展情况,就新能源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深度对接、下游需求释放、项目成果落地、企业降本减负等方面交流了看法,提出了意见建议。
构建具一定规模的新型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近年来,火炬高新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重大项目落地,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逐步形成以电池制造为核心,向上游延伸布局正负极材料、隔膜、结构件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向下游延伸布局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及终端应用的新能源产业链条。
其中,产业链上游已落地中科华联锂电隔膜项目、金杨结构件、弘信电子、宝益科技等一批产业链上游项目;产业链中游集聚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中能瑞新等龙头及高成长型企业项目,已落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项目产能合计235GWh,已投产127GWh;产业链下游拥有ABB、科华数据、清源科技、倍特立、博泰车联网等重点配套企业,和储能源、量道新能源等则作为专业系统集成商,利用先进系统集成技术整合外购的电池、储能逆变器等。
“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了解本地新能源企业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也为后续寻找产业发展新商机奠定了基础。”厦门笃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皓表示。“希望在高新区管委会牵线搭桥下,园区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交流合作,共同拓展产品应用场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赟说。
“企业提需求,我们‘接好单’。”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赖建州说,高新区管委会要持续深化“益企服务”工作机制,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和个性化的帮助服务,从政策、人才和企业发展等方面着力破除瓶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座谈中,企业也反映了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福建量道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希望政府搭建高端领军人才平台,组织产学研对接等需求;部分企业希望在园区公交站点与地铁出入口之间增加接驳车班次,解决员工通勤不便的问题。火炬高新区各相关处室负责人认真记录,逐一回复,现场协调解决。
其中,人才是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厦门市逐步搭建了一批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目前拥有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嘉庚创新实验室、福建省新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等锂电池产业相关创新平台10余家。其中,厦门大学与厦门时代合作共建宁德时代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为新能源行业培养领军人才、高层次应用型拔尖人才。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厦门理工新能源材料产业学院、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材料等专业或学科,也增强了本地新能源人才培养实力。
针对企业的需求,下一步,高新区管委会将在紧抓项目落地契机,精准研判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品牌优势的同时,与人社部门加强沟通、细化服务举措,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央企、科技型企业等在厦设立企业研发中心,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为企业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记者 陈泥 通讯员 管轩 雷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