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一场手术省下18万元——寻医千里奔晋江背后的“民生密码”

2025年07月31日14:0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感谢家乡医生高超的医术,让我能重新下地走路。”来自澳门的蔡阿婆对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骨科医疗团队的诊疗技术赞不绝口,“在澳门治疗,手术费至少20万元;回晋江治疗,手术费仅需5万多元,医保报销3万多元后,个人实际只要支付2万多元。”

5年前,提起大病就医,晋江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上海专家号”“省城住院床”;如今,越来越多的晋江人会说“去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看看”“镇里的卫生院就能治”。一字一句的变化,藏着晋江医疗版图的重构密码。

骨科专家在晋江为患者提供诊疗

骨科专家在晋江为患者提供诊疗

医脉如渠,贯通晋江大地——县域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主动脉”冲破地域阻隔,上海六院、上海十院、复旦上海医学院、树兰医疗集团等高端医疗资源落地晋江。仅看晋江市医院的数据,2024年与2020年对比,泉州市域外患者就诊量增长了87.02%。

三大医共体差异化发展如同“支血管”实现精准分流。5年来,晋江全市每年门急诊量从668.1万人次增长到1200万人次,县域内住院量翻倍。

基层普惠医疗的“毛细血管”渗透城乡肌理,张长青、李灿东、周行涛等92个名医工作室和1254家医疗卫生机构织就“家门口”的“医疗网”,中医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全覆盖。

在晋江,从“千里求医”到“家门口问诊”,一条“高端资源”到“基层末梢”的健康通道正全面贯通。这些年,晋江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让“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村、康复在基层”的民生承诺,如同阳光洒落在城乡每个角落,守护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健康。

高端医疗“无壁垒”

“生病不用慌,好医生在家门口”

不久前,晋江市医院手术室里,一场仅用时2小时的高难度脊柱手术让35岁的车祸患者小陈重获行走能力。

“寰枢椎是连接头颅与脊柱的核心枢纽,周围密布血管神经,手术操作空间仅毫米级。若未及时复位,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因呼吸肌麻痹或中枢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评估完患者小陈的情况后,上海六院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徐建广迅速联合晋江市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制定周密手术方案。术后,小陈恢复良好,两天即可在颈托保护下下地行走。

这并非个例。近两周,在徐建广名医工作室团队引领下,晋江市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已成功完成12台高难度脊柱手术。如今,从寰枢椎手术到术中唤醒开颅术,这些曾需跨省的高难度诊疗,在晋江就能完成。

晋江市医院

晋江市医院

高端医疗的辐射范围持续扩大,数据最有说服力:近年来,来晋江就医的患者覆盖全国23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晋江高端医疗正逐步立足福建、辐射东南沿海。与2020年相比,2024年晋江市医院的境外人员就诊量增长206.45%。

打破高端医疗资源地域壁垒的不只是专家坐诊。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和敏院区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正式投用。项目由安踏集团和敏基金会出资20亿元捐建,将建设成包括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创伤预防与康复研究中心、创伤医疗国际培训中心、涉外健康管理中心“四个中心”在内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

同时,睿斯科肿瘤先进粒子治疗设备项目正式投产,让“高端医疗”在晋江有了产业支撑。这些年来,晋江引进睿斯科、正大制药、致慧医疗等高层次人才医药团队,布局核医疗产业,进一步推动医学成果孵化、临床转化应用。

从“专家飞来”到“平台扎根”,晋江高端医疗的突破在于:它不仅让民众告别“跨城求医”,更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沉淀,构建起县域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升级路径。

医共体覆盖“无盲区”

“看病不折腾,就医成本降下来”

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

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

“以前去青阳透析,来回就得耗两三个小时;现在就近透析,步行10分钟就到,省时又省力。”晋南片区的尿毒症患者王伯刚在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的“洪朝等血液净化中心”做完透析。这个晋南片区的透析标杆,自2025年2月启用以来,已服务2835人次,让患者告别跨区奔波。

晋江三大医共体的差异化布局正让更多像王伯一样的患者受益。

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

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

近日,来自福州的林先生带着患有鼻咽喉癌的妻子搭乘动车,第三次来到晋江市第二医院(安海医院)就诊。安海医院医共体深耕耳鼻喉专科,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牵手共建,林先生约的医生正是首批常驻晋江的专家之一、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学博士郑实兴。

三年前,林先生的妻子在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做手术。此后,年逾七旬的林先生和妻子每年都要往返上海至少4次。“现在到安海复查,当天来回,不仅省了交通、食宿费,还少了长途奔波的劳累。”林先生竖起大拇指。

“各有专攻”的特色让“15分钟服务圈”有了精准内核。

值得一提的是,以晋江市中医院医共体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的核心载体,如今,晋江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累计建成村级中医阁107家,形成三级中医药供应服务网络。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晋江市医共体通过差异化发展诠释了“15分钟服务圈”不只是距离概念,更是“需求匹配度”的体现,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普惠医疗“无卡点”

“全周期有呵护,生活有了安全感”

东石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

东石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

“一按铃,护士就来了!”87岁的蔡老伯已在东石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住了半年,其家属对该中心的服务连连称赞。

这间配备医疗供氧设备与电视的“医养室”,让蔡老伯的家人很安心。东石中心卫生院里,像蔡阿伯这样的失能老人,在医保与长护险的无缝衔接下,享受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心理支持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在陈埭镇江浦社区艺童丫丫托育园感统教室里,两岁半的小宝正跟着老师做体能训练。“每月1600元的托育费,比请阿姨省了一半!”在附近工厂务工的妈妈李女士说。

如今,依托“15分钟服务圈”,全市88家托育机构、9000多个托位构成的网络,让像李女士这样的父母能安心在岗。从“夕阳红”到“朝阳暖”,普惠医疗的温度藏在每个细节里。

74岁的萧老伯在晋江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行动”中,成功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再次看清孙辈们的脸。2025年上半年,晋江完成1068例白内障手术,转外就医率较去年同期下降8.91%,7.31万人次的筛查让“模糊世界”重归清晰。慢性病患者王阿姨则受益于“一号管三天”政策,糖尿病复诊无需重复挂号。家住磁灶镇的高血压患者老苏更发现,镇卫生院的检查结果可以直接同步晋江市医院,感叹“少跑一趟路,多省半天工”。

生死瞬间的急救响应更见晋江医疗的速度与温度。

“孩子喝奶时噎住了,现在没法呼吸,你们快来……”6月16日下午4时32分,晋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声音十分焦急。

调度员黄雅芳立即启动MPDS系统,一边派车一边远程指导家长按压婴儿胸部。3分钟后,婴儿啼哭响起,成功解除梗阻,救护车也及时赶到。

在晋江,1个急救指挥调度中心、4个急救分中心、14个急救站点联动,为生命筑起快速防线。

这些“无卡点”的医疗服务,编织成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网。它让孩童在呵护中成长,让老人在关怀中安度晚年,更让每个家庭都能在便捷、实惠的医疗保障中,真切感受到“全周期有呵护”带来的稳稳的幸福。这便是普惠医疗最动人的底色。

医脉通,民心安,城乡兴。从医共体的协同诊疗到长护险的温暖托底,在晋江,一条条贯通城乡的“健康脉络”,既守护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安康,更铺就了共同富裕的民生基石。(文/图 蔡斯洵 董严军 陈巧玲)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