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进阶路”

2025年07月31日18:0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福州7月31日电 (记者林晓丽、实习生薛之睿)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再一次登上世界的舞台——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州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福州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林双伟摄

福州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林双伟摄

作为福建省首个获此荣誉的城市,福州的湿地保护实践正为全球滨海城市生态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闽江如一条碧绿丝带穿城而过,139条内河织就水网,1500余座公园星罗棋布——城市的“血脉”里,蕴藏着福州的湿地“基因”。

7月31日,在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福州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丘志强介绍,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福建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实习生 薛之睿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实习生 薛之睿摄

当闽江入海口随时光向东推移60余公里,形成福建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时,这里便成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每年数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停歇,“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更让闽江河口湿地成为全球观鸟界的“圣地”。

“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这一谆谆嘱托,为福州闽江流域保护和湿地保护指明了方向。

从闽江河口湿地抢救性保护起步,福州如今已形成了“制度为基、科技赋能、文脉传承”的治理体系。丘志强介绍,三十多年来,福州全市上下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开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内河水系互联互通,湿地生态空间共建共享,使湿地成为福州生态发展的灵魂。

“制度之盾”筑牢根基。2017年,福州在全省率先颁布《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迄今已出台16部相关法规。今年7月更是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办法,针对滨海、河湖等多样性湿地“量身定制”保护方案,让每一寸湿地都有法可依。

“智慧之翼”插上“翅膀”。“两中心、一张图、两平台”的数字架构,让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等实现可视可感可知。数字孪生技术覆盖闽江、龙江、敖江流域,红树林修复区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传回生态数据等,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守护之网”凝聚合力。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通部门壁垒,专家委员会提供智力支持,河(湖)长制、林长制层层压实责任;还有从渔民转型的湿地管护员、负责生态监测的高校科研团队,全社会共同编织起湿地保护的“立体网络”。

流花溪畔,晨练的市民伴着鸟鸣舒展身体;晋安湖边,孩子们在科普基地观察水生生物;闽江河口,摄影爱好者架起设备捕捉候鸟的灵动瞬间……正如福州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朝漳所说,湿地保护的成果,正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鸟儿“漫步”在闽江河口湿地。陈林摄

鸟儿“漫步”在闽江河口湿地。陈林摄

河水变清了,窗前景致焕然一新。139条整治后的内河告别黑臭,“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借助闽江潮汐规律,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每日两次引江入河,在大数据赋能下初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

休闲去处多了,推门就是好风光。幸福河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已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开通5条水上航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进福山、登福道、观福水、览福地。

文化传承更“活”了,生态课堂就在身边。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等14处宣教场馆,200余处科普基地免费“敞开大门”;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遗产与湿地生态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城市发展样板;一年一度的“爱鸟周”“湿地保护宣传周”成为市民的生态课堂。

产业因“绿”升级了,遍地可见“点绿成金”。福州市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值得一提的是,“退养还湿”工程既守护了生态,又为渔民提供了管护岗位,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站在“国际湿地城市”的新起点,福州已擘画好下一步的发展蓝图。

丘志强表示,福州市将继续多措并举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湿地生态产品,强化湿地品牌效应,全力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后半篇文章”,高质量通过2031年湿地城市续期认证,推动福州生态保护常态化向好。

从闽江河口的红树林摇曳,到城区内河的桨声悠悠,福州正将“国际湿地城市”这张名片擦得更亮。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正让“城市—湿地—人—鸟”的和谐共生图景,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