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正是其中之一。如何培育城市文明、建设文明城市?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要注重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赓续千年文脉。历史感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忽略的一个视角,文脉赓续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以代代相承的历史观洞察发展之道,立足中华文明,守护城市精神内核,让中国精神充盈现代城市。
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要将保护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注重呈现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让老街巷、古建筑、历史地标在发展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健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挖掘当地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
城市承载文化理想,城市规划不仅塑造物质环境,更是“立心”的事业。要注重将无形的文化精神熔铸于具象空间,既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又注重历史传承,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让居民在崇德向善之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报记者潘俊强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内在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的体现,其通过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艺术创造和公共服务等无形资源,塑造城市的独特品格与吸引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将生活节奏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紧扣城市特质找准定位,推动文化资源开发与城市气质精准契合,让文化自然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成为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为城市发展奠定独特的文化基调。
系统活化历史与民族资源。充分挖掘历史遗存与民族元素的价值,再通过场景再造、体验升级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为文化软实力注入持久精神动力。可以将红色故事与城市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借助纪念场馆等具象化载体,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本报记者范昊天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
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
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人民是城市的主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彰显城市温度。坚持德法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以开展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对各类诉求一口受理、一平台调处、一揽子解决,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困难群众发现救助机制,动员企业、媒体、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爱心救助活动,通过一件事、一群人、一个机制,温暖一座城。
在推进文明实践中塑造城市新风尚。文明城市需要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建强用好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助老扶幼、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场景,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推动博物馆、体育场所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本报记者王沛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街道台康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爱英:
让道德之光点亮每个角落
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人的文明,要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成为每个人身边落地生根的实践。
注重示范引领。在社区工作中,可以挖掘培育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文化交流、社区关爱、公益互助等志愿服务,弘扬文明风尚,让文明习惯融入日常。
丰富文化滋养。基层是文化的肥沃土壤,可以在传统节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良好家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传播家风文明故事,让市民在文化浸润中提升文明的自觉性。
加强有效约束。搭建“居民议事厅”,让群众自己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实现共商共治共管。结合社区实际,推出“文明积分制”等机制,量化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行为,兑换生活服务,鼓励文明行为。
文明城市创建贵在坚持,社区工作者要做文明的播种者,让道德之光点亮每个角落,让向善之力温暖每颗心灵。
(本报记者施钰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4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