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福建这一高校获全国教创赛双奖背后的“传院模式”

“最初参赛时,我没想过拿奖,就是想多学些教学创新的方法,跟着团队一起进步。”回忆起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经历,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宋美杰坦言。
在这场被誉为“高校教师奥林匹克”的赛事中,宋美杰的突破并非个例——同院教师李岚同步斩获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该项权威赛事中的最佳纪录,更是继该院教授郑甦获第二届大赛正高组一等奖后,对学院教学实力的再次印证。“双奖”背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何以连续突破,传承不息?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右二为宋美杰、右三为李岚)
教师成长“全”链条
“传播学院的风格和底色,其实就是一个人去带领另外一个人,一群人去带动另外一群人。”这是宋美杰对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直观感受,也是学院教师成长体系的真实写照。备赛关键期,宋美杰深陷“双线作战”困境:白天统筹学会论坛会务,夜晚打磨产教融合新赛道方案,却因无参考经验屡屡受阻。曾获大赛一等奖的“老前辈”郑甦主动施以援手,将比赛经验与表达技巧倾囊相授,指导经常持续到深夜,传播学院的灯光也持续地亮着。
李岚同样感受到这盏“灯”的温暖。备赛时,她需用智慧教室调试教学设计创新汇报PPT,随口向同事说了句“周日没有可用的智慧教室”,恰巧被院长谢宗贵听到,他留下一句“我来协调”便马上联系相关行政部门。不到半小时,谢宗贵打来电话:“智慧教室给你留好了,有问题随时联系我。”细致周全的安排、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盏为他们常亮的“灯”,是教师们备赛时的底气。
针对教师备赛需求,该学院拨出专项经费、组建专业师生团队提供服务,帮助备赛教师优化方案、对接校内外资源。学校也始终与教师站在一起,统筹资源、邀请专家拆解评分要点,为备赛过程保驾护航。
这份“托举”,并非是一时的助力,而是融入教师成长“全链条”的长效机制。在教学服务保障上,传播学院下足功夫,定期收集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结合“溪源计划”开展专题教学研讨会、座谈会,让教学经验在交流中流动。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传播学院联动“老带新”导师制,为其制定一对一成长计划,进行全方位“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成长成才。
产教“深”融合
学科瞬息万变,教育绝不能闭门造车。依托“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机制,传播学院不仅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省级媒体、宣传部门挂职锻炼,深度参与新闻采编等一线工作,更将业界前沿动态与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反哺教学实践。
备赛过程中,宋美杰充分联动挂靠学院的省级舆情基地与政府智库资源,采用“政产教研用”模式,将舆情研判监督的实操场景引入教学,让课堂理论与业界实操精准对接。学生在真实的舆论场中锻炼实操能力,这种“从实践中来、到教学中去”的闭环,让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不再是口号。
传媒教育发展与行业实践高度关联,知识更新节奏与行业前沿紧密同步。无一例外,获奖的三位老师都有在业界深耕的丰富经验。“我曾去过福建日报总编室了解业界媒体的运作机制,这让我在指导学生时也有更多的底气。”宋美杰分享道。一直以来,传播学院强力打通学界与业界的壁垒,推进教学创新改革。
李岚的课堂上,有一位特殊的“助教”——新“上线”的传播学院数字人。在个性化培养周,海峡都市报AI团队走进该学院,讲授AIGC前沿课程、引入数字人技术,李岚决定将其融入教学。“虚拟数字人是我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产业洞察与行业战略目光。把业界的新技术、新项目直接变成教学内容,学生才能跟上行业的脚步。”李岚介绍道。
传播学院探索“AI”育人新路径的教学课堂
一路走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已与近30家媒体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广大学子搭建起“学中练、练中学”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媒介生态中感知行业脉搏、积累实战经验。
教学相长“正”循环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教师间的‘大合唱’。”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文灿的话,道出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在传播学院,教学相长早已成为育人底色。回答“制胜密码”时,几位教师不约而同提到学生的支撑。
谈及与学生们一起奋战的日子,宋美杰眼里有光。“那时候真是泡面加PPT。”她笑称,“省赛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就窝在教室里,一边吃泡面一边调整课件,你一句我一句,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那些来自学生的“金点子”,一点点渗入课程框架,也让她倍感温暖。
李岚也有着同样深切的感受,她常说:“学生是我教学创新的最大动力源泉。”每一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总是最先响应。“他们愿意陪你‘闯’、陪你‘试’,课后还会主动提建议——那种信任和投入,特别打动我。”
正是这种师生之间的默契携手与双向奔赴,让传播学院在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中结出累累硕果。近五年,传播学院已获批1项国家级新文科教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一流课程,以实打实的成绩为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筑牢根基。
“传播学院的灯总是亮着的,就在那里暖暖地照着。”傍晚时分,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办公楼总会亮起灯火,这片灯火并非一瞬,而是师生同心向前奔跑的日常——从教师俯身批注实践报告的办公室,到备赛团队研磨方案的会议室,再到师生协作细琢作品的星雨剧场。不同地点,手把手的指导、暖人心的鼓励始终相伴,让每一步的成长都格外坚定。
在传播学院,扎实的教师培育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在各项大赛中,传播学院学子屡创佳绩,已成功斩获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创新大赛金奖、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文化多样性”板块最佳作品、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连续三届大学生电视节纪录类最佳作品等多次奖项。
无论是在教师成长中无微不至的托举,还是深度联动的产教融合、共学共研的教学生态,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传家本领”既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未来,这套“传院模式”将继续释放活力,为高校教学创新提供可借鉴的“传播智慧”。(图/文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