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以知识产权估值变注册资本金,唤醒“知产”新活力

如何让躺在实验室的“沉睡”专利,挣脱纸面束缚,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现实生产力?
在福州高新区这片196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一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破壁行动”正在上演。
从高空俯瞰福州高新区,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福州高新区新闻中心供图
全国率先实现专利直接转化为注册资本金、推出专属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构建“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生态……一系列创新实践,让“知产”真正变“资产”,为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手握核心专利,却因缺固定资产抵押贷不到款;想创业注册公司,苦于没有现金注入资本金。”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
在福州高新区,不乏有高校科研团队研发出先进的专利,却因资金匮乏,只能将技术转让给企业,丧失了成果转化的主导权。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9月9日,福州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知惠行”专项活动暨“高新知融贷”高新区专属产品发布会,在福州高新区创新园举办。
福建首个高新区专属知识产权金融产品“高新知融贷”正式亮相,更引人瞩目的是,福州高新区宣布全国率先实现“专利直接作为注册资本金”,无需企业追加现金,通过“知创福建”线上平台进行专利预评估,作为公司注册资本的参考之一。这是推动知识产权由“智产”向“实资”转化迈出实质性一步,为更多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增资扩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福州示范样板和创新通道。
“这一突破,本质是让知识产权从‘技术凭证’变身‘资本凭证’。”福州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截至目前,已有4家企业成为政策“尝鲜者”,其中3家通过专利评估实现“零现金”注册,告别“有专利难创业”的尴尬。
“这政策来得太及时了,真是场‘及时雨’。”华达智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木林表示,此前,企业通过“微改造”和渐进式创新,用200万元的技改投入,实现了接近3600万元新设备所能带来的效能提升,此笔贷款将助力企业进一步智能化升级。
知识产权要“活”起来,绝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需要政策、金融、服务的“合力突围”。在福州高新区,一套由政府、银行、平台联动的知识产权“全链条赋能体系”逐步成型。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福州高新区依托两大国家级平台筑牢服务根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让企业享受“家门口”的专利审查服务;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则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的专利预审周期压缩至2-3个月,较全国平均速度快4-5倍,为专利快速转化“抢时间”。
位于福州高新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州高新区新闻中心供图
不仅如此,福州高新区还推出专利贷款利息补贴、“白名单”动态跟踪等政策,针对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提前对接金融与资源支持,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对于银行机构来说,中国银行作为首批参与机构,率先为高新区专属定制并推出“高新知融贷”专项产品——企业仅凭专利即可作为唯一质押物申请贷款,无需搭配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且贷款利率与有抵押贷款持平,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我们也非常看重企业的创新发展潜力,而非仅看营收规模。”中国银行福州高新区支行行长张宇举例,一家年营收200万元的科技企业,凭借3项发明专利,成功获得300万元贷款,用于技术产业化。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助力多家企业突破资金瓶颈。
“知创福建”平台,则是这一套知识产权“全链条赋能体系”的关键枢纽。其搭建凝聚多方协同之力:在国家、省、市各级知识产权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联动审协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省市区三级资源共建,为知识产权转化提供全流程支撑。
功能上,平台一方面通过线上评估系统开展专利预评估,打通专利估值与银行融资壁垒;另一方面承担资源对接职能,既盘活高校闲置专利,又匹配企业技术需求。福州大学、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扎根高新区,每年新增专利申请超2000件,通过平台与500余家科技企业(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精准对接,让实验室成果找到“用武之地”。
在福州高新区,专利转化的“含金量”正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不断显现。
从闽都创新实验室孕育而生的量子云码,可实现品牌防伪、渠道管控、安全溯源等功能,广泛应用在五粮液、百雀羚等750多种产品上,累计发行量近270亿,产品收益达1亿元;
在中科芯源,全球首例万瓦级海洋照明灯、绿光陶瓷LED、水下集鱼灯等产品的核心“配方”,是闽都创新实验室科研团队领头人洪茂椿院士研发的大功率透明荧光陶瓷技术……
像这样让成果落地生“金”的故事在福州高新区随处可见。以闽都创新实验室为例,不到5年,实验室落地转化创新成果62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
这些成果的涌现,源于福州高新区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全链条建设的深耕细作。这些年来,福州高新区围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持续的发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区域内企业创新活力与知识产权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目前,福州高新区全区已注册各类企业2.5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00多家,占全省约18%,占全市约54%,今年又新申报440多家,占全市约28%;专利授权量达229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00件,连续三年居全市首位。
福州高新区的园区中,造型各异的建筑鳞次栉比,其间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湖泊与精致的公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创新环境。福州高新区新闻中心供图
随着知识产权“护城河”持续加固,这片创新沃土正加速释放“五链融合”的乘数效应,在高质量创新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创新是一项需要全流程保障的系统工程。当专利从“纸面上的成果”变为“市场里的效益”,如何让转化成效持续落地,让企业在发展中始终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好的营商环境,是关键。
优质的服务生态,正是成果长效落地的“压舱石”。依托辖区企业集中于楼宇办公的特点,高新区政府部门创新走访模式,一次就能覆盖20-30家企业,将问题响应时间压缩至24小时内;建立企业、政府、银行三方联动微信群,让诉求反馈、问题解决实现“实时直达”;更通过推行“白名单”制度,动态跟踪拥有核心专利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前对接金融资源与政策支持,把服务做在企业开口之前。
“过去,专利是‘沉睡的宝藏’;现在,它是科创企业的‘启动钥匙’。”望着高新区鳞次栉比的科创楼宇,上述福州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以“知识产权转化为注册资本金”为突破口,福州高新区通过政企银协同构建起“评估-注册-融资-转化”全链条体系,不仅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轻资产创业”的新路径,也为全国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提供了“福州样本”。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知惠行”专项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模式”。“福州高新区的首创模式,正是对国家政策的率先落地,通过形成示范效应,有望虹吸更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团队抢滩入驻福州高新区。”福州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当更多“沉睡”的专利在政策赋能、金融助力、生态支撑下“振翅起飞”,知识产权将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让福州高新区在创新赛道上持续领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