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安溪不懂“海”?

“剞(kit)刳(kok)木成舟,沯(ping)泵(pong)水中游。‘門’(yi wain)双篙桨,彳(si)亍(sua)到泉州……”这四句二十字的闽南打油诗,近日随着《泉州,何以“放得下”》一文“火出圈”。
它不仅是一首韵律独特的方言诗,更是一把解码海上丝绸之路内陆起点千年繁华的密钥。循着诗中“凿木为舟、划桨行船”的意象深入安溪湖头镇,一段被尘封的水运文明史正缓缓苏醒。
拆字为舟 二十字藏着一部水运史诗
踏入湖头镇阆湖博物馆,这首刻在展厅入口的诗仿佛带着声响扑面而来:“剞刳”是斧凿击木的铿锵,“沯泵”是桨橹破水的清越,“門”字拆解为双桨并立之形,“彳亍”则勾勒出舟船缓行蓝溪的悠然姿态。
移步其后,精心复原的“霞浦渔灯”场景跃然眼前:工人们身着古朴衣衫,沉稳而敏捷地搬运货物送上渡船,生动再现了湖头古渡头百舸争流的繁华盛景。
阆湖博物馆馆长李清黎介绍,这首诗源自湖头民间流传的“李光地作诗戏秀才”故事。诗的每句开头巧用象声词,以闽南语特有的拆字智慧凝练了造船、行舟、抵达的全过程:“剞刳”拟声活用为动词,仿佛听见匠人凿木成舟的铿锵;“沯泵”二字以“水石”与“石水”的颠倒组合模拟划桨水声;“門”字既形似双桨又模拟摩擦声;末句“彳亍”本指慢行,却被赋予行舟姿态,映照出当时水路的畅通与繁华。
通过拆解字形、模拟声韵、构建意象,静态的文字瞬间有了动态的画面感。这种“以字为舟、以声为桨”的创作手法,将抽象的水运文明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学体验,让百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古人凿木为舟的体温,听见桨声灯影里的市井喧哗。
船巷帆影 从“小泉州”到世界贸易节点
湖头船巷旧址
诗的背后,是安溪先民“以舟楫通山海”的生存智慧。湖头镇西倚五阆山,东揽蓝溪水,据记载,明代正统年间,湖头乡绅李森捐资开凿航道,打通晋江西溪上游的水运瓶颈,湖头镇从此成为晋江西溪上游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成为连接永春、大田等内地的陆路枢纽。西溪上游的货物经此顺流而下,直达晋江入海口,形成“山货下海、海货进山”的商贸通道。《安溪县志》中写到:湖头市“百货所骤,号‘小泉州’”,其商贸地位可见一斑。
清代,湖头已形成以中山街为核心的繁华商区,两侧延伸28条古巷。其东段的“船巷”虽宽不足两米、长仅50米,却曾连通下林渡码头,见证“早送竹排下泉州,晚看船巷亮渔灯”的盛景。溪面舟楫云集,商号林立,泊船常超百艘。
船巷尽头的大使公宫(济川宫)供奉郑和,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迹。尽管如今船巷不复当年百舸争流的场面,岁月却以另一种方式铭刻了这段辉煌。
“安溪茶叶、德化瓷器、永春漆器等在此集结成队,顺流而下,其中茶叶尤为关键。”李清黎说,安溪茶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明末清初,约八成安溪茶远销海外。
新声传续 安溪铁观音与藤铁工艺的新海丝之路
时至今日,这座海丝重镇的繁华基因仍在持续焕新。现代安溪的“出海故事”,正由两大支柱产业共同延续:一是传承千年的茶产业历久弥新,二是焕发现代活力的藤铁工艺异军突起。
如今,安溪铁观音再度扬帆,循着新“丝路”连接世界。从大宗货品走向中高端定制,安溪铁观音正让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倾心于这一杯中国茶香。
陈两固向外国友人演示安溪铁观音传统冲泡技艺
今年9月,中国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两固受邀参加2025(泰国)闽南文化节。陈两固现场演绎传统制茶技艺,与海内外嘉宾共品香茗、共话安溪铁观音的茶香魅力。
这场曼谷品茗盛会,以一杯茶汤拉近中泰文化距离,正是安溪铁观音海外“圈粉”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坐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的安溪铁观音,全球化推广始终步履不停,频频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2023年5月,安溪铁观音先后走进联合国总部(纽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罗马),以“茶酒对话”搭建起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桥梁;2024年8月,6家安溪茶企集体亮相2024香港国际茶叶展,凭借独特的香韵和卓越品质,成为展会上最受瞩目的“中国茶名片”;2025年5月,以“安溪铁观音: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伦敦举办,为中英茶叶贸易与文化互动注入新活力……
安溪藤铁工艺作品
藤铁工艺则上演华丽蜕变。这项以铁线为骨、藤条为肉的传统技艺,如今已发展为拥有2200多家企业、年产值达305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工艺品、家居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交易额的三分之一。
3D打印、数控加工等技术的引入,在保留手工编织基础上实现铁艺骨架标准化生产,既能满足国际品牌批量订单,又能响应个性化需求。这一“海丝优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
湖头渡口今貌
从木舟到货轮,从桨声到汽笛,从茶篓到集装箱——变的是工具与载体,不变的是安溪人“向海而生”的基因。
那首二十字打油诗,如今读来更像一个预言:“剞刳”声化作智能茶园的滴灌声,“沯泵”水花变为跨境电商的数据流,“彳亍行舟”成了中欧班列的轰鸣。安溪用千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海丝精神”,从来不在距离海洋的远近,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永不退缩的出海之心。
当泉州因“放得下”的哲学成为文旅顶流,或许我们可以看见:这种包容开放的气质,早在千百年前就已通过条条水系,注入安溪的基因深处。(文/陈和俐 图/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