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护鸟”走向“兴村”——跨越十年的“鸳鸯戏水”情

近日,宁德市古田县大甲镇邹洋村的溪谷间增添了几分忙碌——村民们扛着工具清理河道、检查管道、沿溪巡逻,每个动作都透着熟稔与期待,只为迎接一群特殊的“老朋友”:从北方迁徙而来的鸳鸯。
自2015年首次驻足,这群“生态精灵”已与村子续写了十年情缘。它们每年10月准时赴约,在此越冬直至来年4月,种群数量也从最初的零星几只,逐年攀升至如今的200只左右。这份“约定”,不仅是当地生态持续向好的“活名片”,更让这个曾经普通的村落,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蝶变路。
鸳鸯戏水
鸳鸯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水质、环境极为挑剔。为留住这群“贵客”,大甲镇近年来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去年9月,当地启动敖江重点流域古田斌溪段(九溪片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邹洋村鸳鸯谷生态修复),总投资近百万元,于今年1月顺利竣工。项目以“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为核心,通过拆除老旧设施、铺装生态步道等措施,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5%、水体透明度提升40%,还新增绿化面积600余平方米。施工期间,生态敏感区全程采用人工作业,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与此同时,大甲镇定期清理上游河道、加强柏洋水库维修养护、完善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多管齐下,如今的鸳鸯谷溪水常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成为鸳鸯越冬的“世外桃源”。
在邹洋村,爱鸟护鸟早已从“倡议”变成村民的日常行动。村民主动化身“护鸟员”,每日定时在溪谷周边巡查,劝导游客保持安静、文明观鸟;部分农户自愿退耕还林,为鸳鸯腾出更多活动空间;还有村民义务照看觅食的鸳鸯,生怕它们受半点惊扰。
为提升保护效能,大甲镇还构建“人防+技防”立体管护网,组建专业巡护队伍,配备智能监控设备,对鸳鸯栖息地实行24小时监测;在关键区域设置警示牌,严厉打击非法砍伐、狩猎、电鱼打鸟等破坏行为;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形成“全民护鸟”的良好氛围。
鸳鸯谷景区
好生态不仅留住了鸳鸯,也为邹洋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今的鸳鸯谷,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生态步道等旅游设施一应俱全,以“鸳鸯”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品牌逐渐打响。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省内外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高峰时单日游客量超2000人。依托“观鸳鸯”经济,当地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行业蓬勃兴起,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去年6月,鸳鸯谷景区成功获评国家2A级景区。
着眼长远,大甲镇将持续平衡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计划串联鸳鸯谷与上书书院、林峰知青文化馆等资源,打造“大甲古村落文化生态一日游”精品线路,实现“观鸳鸯、品文化”双体验;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进鸳鸯谷摄影基地建设与基础设施升级,争创国家3A级景区;此外,还将优化科学管护机制,组建更专业管护队伍,以“人工+科技”双轮驱动筑牢生态保护网,让这份跨越十年的“生态之约”持续书写。
从“护鸟”到“兴村”,大甲镇用实践印证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守护生态底色,优化生态环境就是激活发展动能”。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答卷,为乡村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文/程雨凝 图/古田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