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这一山区县,“一根竹”能“72变”、创造近百亿元产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笔下的雅趣,在邵武正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竹墨镜、竹箱包、竹键盘、竹自行车、竹家居用品……走进福建省邵武市“武夷竹立方”生态科创馆(以下简称竹立方),6300平方米的空间里,5000余种竹产品覆盖生活、家居、日用、时尚等领域。在这里,一根竹子可以实现“72变”,展现出无限可能。
“这款竹高尔夫球钉是我们的‘明星产品’。”在竹立方里,福建省邵武市竹立方品牌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旺随手拿起一个“小物件儿”介绍道,“相比塑料,它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完全降解,无需回收,深受市场欢迎。”
邵武市竹高尔夫球钉占据全国90%的市场份额。人民网 谢星宇摄
邵武市竹制产品展示空间。邓贤龙摄
这些创新产品,是邵武践行“以竹代塑”理念的生动缩影。邵武坐落于武夷山南麓,素有“林海粮仓”之誉,这里拥有竹林67.28万亩,立竹量达1.35亿株,每年消耗毛竹5500万根,是全国毛竹使用量最大的县级市。
一根毛竹在邵武如何被从头到脚“吃干榨尽”?竹笋用来吃,竹子主体加工成家具、快消品,竹下脚料能用于生产竹刨花板、活性炭、机制炭,甚至竹荪种植。
竹下脚料生产的超薄竹刨花板。人民网 谢星宇摄
邵武市是全国最大的竹餐具生产基地,竹筷产量占全国60%,竹刀、叉、勺产量占全国90%。人民网 谢星宇摄
竹制计算器。人民网 谢星宇摄
从传统的竹盘、竹筷、竹椅、竹桌,到创新的竹高尔夫球钉、竹吸管,再到用于净水、空气净化的竹炭吸附材料,邵武用竹子串起了一条绿色产业链,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全竹利用、全链开发,让“小竹子”成长为“大产业”。邵武成为全国唯一具备竹快消品、竹家居两条完整产业链的县域。
“与木材相比,竹子生长快、可再生、可塑性强、抗拉抗压。”在葛旺看来,一根竹子有着“十八般武艺”,所以才能实现百变。
不止于此,竹子经过工艺处理还能制成坚固耐用的“竹钢”,还可以用作建筑材料。
为啥看起来“脆”的竹子却这么“有韧劲儿”?“目前,竹缠绕复合材料的强度堪比钢材,却更轻、更环保,已应用于城市管网、建筑结构甚至航天领域。”葛旺介绍道,竹立方本身也是全竹结构,节省了十几吨的钢材。
邵武市“武夷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外观。邓贤龙摄
运用竹子热弯工艺制成的自行车,经过工艺处理的竹子强度和硬度甚至远超钢材。人民网 谢星宇摄
正是基于这些特性,邵武大力推行“以竹代木”“以竹代钢”,将传统材料替代引向更可持续的方向。
一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停留在应用层面,也在于品牌的塑造。“资源虽好,产业链虽完整,但有产品没品牌,产业只能停留在初加工阶段。”葛旺表示,产品缺乏品牌力,大部分利润往往被中间环节攫取,“过去我们的产品常被外地贸易企业贴牌销售,自身难以形成市场认知度和溢价能力。”
在邵武,竹立方不单单只是一个场馆,也是一个区域品牌。为了解决品牌发展瓶颈,近年来,邵武市立足竹资源优势,打造全国首个竹产业区域公共品牌“武夷竹立方”,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整合产业资源,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一站式采购,买全球,卖全球”。
2024年,邵武市发布全竹茶空间团体标准,品牌亮相中欧非竹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合作论坛,并获评国际竹产业品牌中心。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审,“武夷竹立方”品牌价值达到202.37亿元,品牌强度840,显示出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竹制茶桌、茶具、装饰屏风等产品,呈现竹材在高端家居领域的创新应用。人民网 谢星宇摄
因“竹”而兴,以“竹”蓄能。在“武夷竹立方”品牌引领下,邵武竹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加工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
目前,邵武市拥有竹制品企业292家,数量排名福建省各县市区第一。2024年,邵武市竹产业总产值85.9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竹农年增收超3亿元,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
邵武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做强做优“武夷竹立方”区域公共品牌,严格执行品牌管理办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与武夷山竹博会、广交会、进博会等重要展会,持续提升邵武竹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