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读书月·二十年印记
家风化雨,书香满庭

福州自古便有重教传统,有文儒之乡的美誉,读书之风传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发起了福州读书月活动,开启“全民阅读”的福州新篇,也让书香成为榕城的秋日印记。
回首二十载书香绵延,福州读书月已成为福建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以历届“书香人家”“读书明星”为榜样,来自千行百业的读者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追寻历史、品味当下、展望未来,让阅读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风。在第二十届福州读书月期间,人民网福建频道重访多位读书明星、书香人家代表,探访城市阅读空间,寻觅“书香榕城”。
叶育新家庭(福州市第十五届“书香人家”):让阅读成为家庭情感连接的纽带
在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叶育新老家的古厝厅堂中,悬挂着一副由祖辈题写的中堂对联——“读圣贤书,行仁义事”。这八个字,凝聚着家族世代相传的家风精髓。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就鼓励我广泛阅读。”叶育新回忆道。如今,他和爱人同样从事教育工作,家中的阅读氛围日益浓厚。他们倡导带着问题思考的深度阅读,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也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阅读和写作活动。
“很多事情只要坚持长期去做,习惯就自然养成了。”叶育新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书香家庭养成的真谛。
在这个三口之家,每个人的业余阅读喜好各不相同——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叶育新偏好社会科学,妻子钟情于文学,孩子热衷于历史。他们不强求一致的阅读书目,而是让读书交流自然融入生活场景。
“每天散步时,我和爱人会交流读书心得;周末家庭聚餐,一家三口会分享最近阅读的书籍;假期外出旅行,参观名山大川、博物馆或名人故居时,我也会介绍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叶育新描述着家中自然而温馨的阅读互动。这种不着痕迹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家庭情感连接的纽带,而非刻意的任务。
叶育新一家。实习生 郑舒尘摄
被评为“书香人家”后,叶育新一家更积极将“书香”扩散到社区。每年春节前夕,他们参加社区义写春联活动。叶育新还开设福文化公益讲座,组织同事为长者学堂赠书,并配合教育局和出版集团组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推动形成区域阅读氛围。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浓浓的书香扩散到千家万户,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叶育新感慨道。
谈及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叶育新强调“身教”的重要性。“我的母亲是小学老师,在我二年级时,她就从微薄薪水中挤出钱给我订阅书刊,一直坚持到我师范毕业。”他回忆道。
如今,叶育新和妻子也用行动延续着这个“传统”。出差时,他们总在行李箱中带上一两本书;业余时,一家人更喜欢看书、品茶,参观书画展、参加公益讲座;旅行时,探访当地特色书吧和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行程。
“读书要厚积而薄发。只有长期阅读,才能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发展。”这是叶育新一家从阅读中获得的真切体会。在他们看来,“读圣贤书”是向内滋养,“行仁义事”则是向外传递,这一内一外之间,正是一个家庭最温暖的文化传承。
林小凤家庭(福州市第十六届“书香人家”):共读和交流,让我们有了更多话题
作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老师,林小凤对阅读有着独特的理解。“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这句话,不仅是我教学的信念,也是我和女儿的相处方式。”
她分享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次,女儿在阅读关于甲午战争的书籍时,对文中“炮台可360度旋转”的描述产生疑问:“炮不是固定在地上的吗?怎么可能转一整圈?”这个问题一时把林小凤问住了。尽管她在课堂上也如此讲授过,却从未细想其背后的原理。
“后来我们去了马尾昭宗祠,亲眼见到了360度旋转炮台。”她语气中带着兴奋,“原来炮台下装有轮子和轨道,炮身虽然固定,但可以通过轨道旋转。我们还实际操作了一下,恍然大悟!”林小凤感慨,“所以要出去看看,不要否定孩子的疑问,而是要一起去发现答案。”
在林小凤家中,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桥梁。“书能让我们互相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林小凤发现,通过共读和交流,她和女儿有了更多话题。尤其在女儿青春期出现情绪波动时,林小凤会留心女儿正在阅读的书籍,从中捕捉她的情绪与思考,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晚上手机离我5米远”——这是林小凤家的习惯。在家里,专注的阅读氛围取代了电子设备的干扰。女儿喜欢儿童文学、科技类和励志类书籍,读完常主动与她分享心得,书中内容自然成为母女对话的延伸。
林小凤和女儿共读一本书。实习生 郑舒尘摄
被评为“书香人家”后,这个家庭的阅读故事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孩子的收获远远大于我。”林小凤说,女儿因此获评了“福州市新时代好少年”,并受邀参与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录制,将阅读的温度传递给了更多的观众。
对于正在开展的读书月活动,林小凤提出了具体建议:发挥社区基层的组织力,建立读书积分机制。“比如参与一次社区读书会可盖章积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兑换小奖品,让阅读变得有趣又有动力。”
“书,应该让人有所得。”在林小凤看来,书不一定要多精深,只要是喜欢的,就会主动钻进去,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收获。这也正是这个“书香人家”最真实的底色——在阅读中相遇,在理解中成长。当书香弥漫家庭,它自然会溢出到更广阔的空间,温暖更多的人。
叶一舵家庭(福州市第十六届“书香人家”):让阅读成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家其实没啥特别的‘规矩’,就是书还比较多,基本上随手能拿到书。”走进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叶一舵的家里,客厅、餐桌甚至床边都有书架或杂志筐,书籍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叶一舵看来,阅读不应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关键是不强制,让阅读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他笑着说,“有空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常常各自拿起一本书,安静地读上半小时。就像有人习惯刷手机,我们家习惯翻几页书。”
叶一舵一家。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学者,叶一舵在写作过程中也常与家人交流思路,新书出版后第一时间听取他们的反馈。这种深度参与彼此思考过程的方式,让阅读成为这个家庭特有的沟通语言。
谈及阅读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叶一舵幽默地说:“阅读让我们家更‘静得下来’,吵架都少了。毕竟书里教人好好说话嘛。”阅读不仅减少了摩擦,更成为亲情温柔的纽带。
他分享了一段暖心经历:“女儿高中时,她妈妈工作压力大,情绪不太好。女儿悄悄在我书桌上放了一本《情绪修复术》,里面折了页、划了线,还注明‘妈妈可以看这一章’。后来我爱人真的读了,母女俩还深入聊了很久。”那一刻,叶一舵深刻体会到,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家人之间无声的理解与支持。“阅读让人更懂得如何爱身边的人。”
作为教育心理学专家,叶一舵对培养家庭阅读习惯有着专业见解。“家长自己爱看书,孩子自然跟着学。如果总逼孩子‘读完写读后感’,反而容易引发厌学情绪。”他认为,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和“去除功利心”。他提出几点具体建议:从小陪孩子读绘本,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家中多放置书籍,减少电子设备干扰;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漫画、科幻皆可,先爱上阅读再谈深度;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把选书权交给他们。
叶一舵一家的“书香”,不仅滋养自家人,也悄然浸润邻里。叶一舵说:“邻居知道我们家书多,常来借阅,尤其是育儿和心理类书籍。”他偶尔会分享教育类图书和读书心得,女儿也时常为社区中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阅读辅导,让阅读的温暖向外延伸。
基于家庭阅读推广的经验,叶一舵对“书香榕城”建设提出了建议。他倡议打造“榕荫阅趣”特色城市阅读空间,利用福州“榕城”的独特意象,将阅读融入市民生活场景,例如联合咖啡馆、公园等场所,评选一批“榕荫书房”。他还提出“双杭书声”全民音频共读计划,鼓励市民录制经典段落朗读或读书心得,形成一座城市的“有声书库”。同时,建立“书香循环”社区图书银行,以社区为单位,设立“图书银行”,让居民闲置书籍流动起来。
“读书就像做饭,香味飘出去,自然有人想来尝一口。”叶一舵说。在信息纷扰的数字时代,书籍依然保有连接心灵的力量。阅读可以是一种温柔而持久的生活态度,悄然滋养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灵魂。
陈丽宇家庭(福州市第十九届“书香人家”):阅读是“愿意为对方的热爱多停一步”的温柔默契
“以书为友、以学为乐”,是福建芳华越剧院副院长陈丽宇一家最朴素也最持久的家风。这份独特的“书香”,源自父亲早年在她心中悄然播下的种子。
陈丽宇回忆,童年最深刻的画面,是父亲书桌前那盏常亮的灯,和那杯随着书页翻动而渐渐冷却的热茶。“饭后、睡前总要读上几页”,是父亲雷打不动的习惯,阅读的印记就这样无声地刻进了她的心中。
后来,陈丽宇考入越剧团。当她第一次接到《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重要角色时,父亲特意找来了好几个版本的《红楼梦》原著和相关评点。“你要演活贾宝玉,不能只背台词、学身段,得先钻进书里,读懂她们的心思、懂那个时代的风骨,书里藏着角色的‘魂’。”父亲的这番话,让她明白“读书”不只是识字,更是为热爱的事业“打底子”的过程,是通往角色内心的一座桥。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阶段性的任务。”父亲的这句叮嘱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回响在陈丽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二十多岁时,为弥补戏曲理论的短板,她攻读了大专文凭;三十多岁,为提升舞台表现力,她系统学习了本科课程;年过四十,她又报考了研究生,希望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新视角,为历史悠久的越剧艺术寻找新的生机。
“父亲传给我的不只是一份对书的亲近,更是一套‘人生方法论’。”陈丽宇感慨道,“它让我不管是站在舞台上演绎经典,还是在生活中应对挑战,都能从书里找到底气和方向。”
如今,在陈丽宇自己的三口之家中,阅读从不是“必须同频”的任务,而是“尊重不同,却愿意为对方的热爱多停一步”的温柔默契。丈夫会细心折起《海奥华预言》中有趣的章节,对她说“这个你可能会喜欢”;儿子会兴奋地指着《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与她分享;陈丽宇也会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关于表演体系的见解,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家人听。
这些流淌在安静日常里的小互动,让一家人的心因“分享”而靠得更近,构成了这个家庭“书香”最特别、最温暖的滋味。
陈丽宇一家。受访者供图
去年,陈丽宇家庭获评“书香人家”,这份荣誉也让这个家庭的“书香味”实现了从“静态藏书”到“动态传递”的升华。“以前家里藏书多,读完后只是整齐码在书架上,现在我们会一起整理、筛选出适合分享的书,联系社区或捐赠给乡村小学。”陈丽宇说。更让她欣慰的是,儿子还会在捐赠书籍的扉页,写下简短的阅读心得,比如“这本书里的明朝故事很有趣,希望你也喜欢”。
这个过程,也让全家人对“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连接人与人、传递温暖的桥梁。”陈丽宇说,“‘书香人家’这个称号,像是为我们的家风传承盖下了一枚庄重的印章。我们会把‘终身学习、以读润心’这份最珍贵的财富,一直传递下去。”(实习生郑舒尘参与采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