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厦门交警:织就“智慧天网”  守护路畅民安

2025年10月15日10:57 | 来源:厦门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厦门交警 织就“智慧天网” 守护路畅民安

厦门交警以数字警务室为支点,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联动、地面与空中协同”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

厦门交警以数字警务室为支点,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联动、地面与空中协同”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

数字警务室整合警情监控、指挥调度、情报分析等功能,实现“一屏统览、一键调度”。

数字警务室整合警情监控、指挥调度、情报分析等功能,实现“一屏统览、一键调度”。  

无人机已经成为交警的重要帮手。

无人机已经成为交警的重要帮手。

  厦门繁忙的十字路口,一场场成效显著的交管数字化变革正在发生。过去,依靠交警个人经验和电台通讯的“汗水警务”模式,正在被名为“数字警务室”的“智慧小脑”所重塑。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深入贯彻“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战略部署,深化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实践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截至今年上半年,厦门全市已建成并运行36个中队数字警务室,总运行率达83.72%,它们如同一个个神经末梢,将智慧感知与快速处置能力渗透到交通管理的最前沿,织就了一张守护鹭岛路畅民安的智慧天网。

  战略引领

  数字警务铸就 “智慧中枢”

  “亲爱的司机朋友,该路段为严管路段,请立即驶离……”在无人机这个“空中警察”的助力下,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湖里交警大队江头中队所辖的SM商圈的道路显得更加通畅了,数字警务室立下汗马功劳。

  近年来,市交警支队以警情防控为目标,全力推广中队数字警务室建设,并在嘉莲、江头交警中队试点运行,在压降警情、改善秩序、提升服务上取得初步成效。这些数字警务室不仅是技术升级的载体,更成为交通管理的“智慧中枢”。支队制定《厦门公安交通数字警务室建设运行标准》,从岗位设置到硬件配置、从权限分配到平台整合,构建起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体系。数字警务室配备交通指挥大屏、视频会议系统及“情指行”一体化平台,整合警情监控、指挥调度、情报分析等功能,实现“一屏统览、一键调度”,将一个中队所能调动的信息与指挥资源高度聚合,真正锻造出能够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基层“智慧中枢”,实现了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以嘉莲、江头中队为例,今年上半年,两中队交通总警情同比下降3.92%,事故警情下降0.16%,拥堵警情下降24.55%,为全市推广提供了成功范本。“过去民警靠经验巡逻,如今系统能精准标注‘违法高发区’‘事故隐患点’等,真正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江头中队队长吴克感慨。数字警务室通过算力支撑,让交通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实战革新

  天地一体重构勤务模式

  数字警务室的威力,在于让数据“说话”,让科技“发力”。支队以数字警务室为支点,撬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与交通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革新勤务模式,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联动、地面与空中协同”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

  线上,数字警务室作为“智慧小脑”,支撑警力科学调度;线下,专业骑警队作为“机动尖刀”,实现动中备勤、快速处置。这两股力量通过数字化平台高度协同,形成了“固定支点”与“快反力量”的无缝链接,大幅提升了路面见警率与管事率。

  作为部局无人机交管应用试点,支队创新融合“骑警+无人机”勤务,构建起“地空一体”的快速反应体系。在突发警情处置中,无人机往往作为“空中先锋”率先抵达现场,以其独特的空中视角,灵活捕捉固定监控无法覆盖的盲区画面,为后方指挥中心实时传回全景式现场信息,成为交警洞察全局的“空中之眼”。

  同时, 无人机在景区安保、护学护考、事故快处、空中喊话等场景大显身手,将数字警务室的感知触角延伸至低空,处置能力提升至立体维度。今年来,江头中队通过无人机喊话劝导5300余次,采取“教育劝导+依法处罚”方式,让科技成为交通安全治理的“硬核助力”。

  精准防控

  数据驱动释放警力潜能

  数字警务室的建设,实现了为基层赋能减负,将民警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聚焦主责主业,实现精准防控。

  支队依托交通勤务管理中心,生成路面巡防、重点车辆管控等20项基础勤务标准件,由数字警务室勤务管理岗派发运行。例如,通过分析货车事故高发时段,系统自动在早高峰时段加强仙岳路货车管控,违停率大幅下降。“以前靠经验安排勤务,现在数据说话,精准度、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吴克表示。数字警务室通过整合卡口流量、事故警情等数据,生成风险热力图,“日统计”“周分析”,让隐患排查从“人工巡查”转向“智能预警”。

  在此基础上,各中队数字警务室视频巡查岗聚焦交通事故、道路拥堵、车辆故障等异常事件,严格执行“早发现、早调度、早处置”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异常事件对交通运行的影响。今年来,全市交通事故主动发现率从1月份的7.52%显著提升至8月份的18.9%,主动警务效能得到充分彰显。

  精准发力源于精准分析。支队持续升级 “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并创新研发警情打标工具。目前,全市全量交通警情的标准化标注完成率已高达96.25%。海量警情被转化为可分析的战略资源,警情规律一目了然,勤务部署有的放矢。同时,支队建立问题发现解决机制,确保基层声音直达机关。2025年以来,共推动解决路面标线模糊、信号灯配时不合理等196项具体问题,形成了“基层吹哨、机关报到”的良性循环。

  在隐患排查方面,数字警务室同样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城中村出入口、无信号灯路口等事故高发区域,支队试点安装“看就停”“劝得住”会车预警设施及“信标”人行横道预警系统,成效显著。

  服务升级

  共治共享 筑牢安全防线

  数字警务室不仅是执法利器,更是服务群众的桥梁。支队构建统一受理、统一流转、统一督办的民意服务模式,通过数字警务室收集群众诉求。

  “以前这条路又窄又堵,现在宽敞多了!”新景天湖广场居民王女士的感慨,源于江头中队通过数字警务室巡查发现江头西二路通行不畅后,主动联动街道推动的道路改造。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并增设了人行道、隔离护栏等,周边居民出行安全感、舒适度得到明显提高。

  在宣传教育方面,数字警务室的数据分析能力为精准宣教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深度分析警情数据,支队能够精准识别事故成因与规律,实现从“普遍宣传”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例如,系统监测到某区域货车相关事故频发后,立即生成预警,指导辖区民警有针对性地走访货运企业,为货车驾驶员开展“点对点”交通安全教育,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在此基础上,支队立足共治共享,联合街道、社区、学校等多元力量,持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宣教活动1.1万余场次,发送精准安全提示短信200万余条。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创新应用“隔代抚育”宣教模型,通过真实案例讲解、VR模拟体验等沉浸式教育,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意识——科技,正以更智慧、更温暖的方式,筑牢全民交通安全的思想防线。(文/记者 孙玉玉 房舒 通讯员 齐铭 图/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提供)

(责编:陈楚楚、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