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龙头”引领 “循环”增效

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蹚出特色产业新质生产力跃迁路

2025年10月20日11:1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从早期传统化工产业“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追求规模扩张”,到如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追求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从早期单纯依靠火电供能,到如今“火电、风电、光伏”多元化供能的绿色转型;从早期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到如今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牢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嘱托,着力抓龙头、铸链条、育集群,成功打造异氰酸酯一体化产业链、烷烃一体化产业链等千亿核心产业集群,走出一条新质生产力发展园区特色路径,成为一方投资兴业的热土。

作为福州市贯彻落实“3820”战略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海上福州”等重大战略而打造的临港工业园区,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跃迁,锻造产业升级“核引擎”。

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主要领导带队现场办公解决发展难题。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供图

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主要领导带队现场办公解决发展难题。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供图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跃迁,锻造产业升级“核引擎”

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持续巩固聚氨酯、烷烃一体化、尼龙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链发展良好势头,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发展,打造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目前,以万华化学为龙头的异氰酸酯一体化产业链,拥有全球最先进、全国唯一MDI自主知识产权;以中景石化为龙头的烷烃一体化产业链,是全球唯一具备从丙烷码头到丙烷、丙烯、聚丙烯及聚丙烯薄膜完整产业链,已成为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在尼龙新材料领域,天辰耀隆年产33万吨己内酰胺装置是目前我国单线产能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同时,在生物医药、风电装备制造等产业上同步发力,持续强化产业链韧性,形成多元化产业支撑。

打造循环经济体系。围绕原料互供、产品循环,积极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上下游贯通和跨行业协作,初步构建“原料-产品-副产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园区企业协同增效显著。在聚氨酯领域,万华化学依托上游东南电化的氯气保障,并将副产氯化氢输送至坤彩科技、环洋新材,分别用于生产二氧化钛、环氧氯丙烷和环氧树脂,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同时其PVC产品又供应思嘉新材料生产PVC空间布。在烷烃一体化领域,中景石化将聚丙烯供给友谊集团生产BOPP胶带薄膜,每年为天辰耀隆供应副产氢气1.6万吨。友谊集团年采购10万吨PP、1.2万吨PVC,70%来自园区内企业中景石化与万华化学,原料就近供应可直接节省物流成本,既降本增效,更强化供应链时效性和稳定性。

创新集成产业生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在引导化工企业开展集成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协作,设立江阴港城经济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打造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园区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引入专家、智库机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聚氨酯、丙烯、风电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加速产品研发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今年,园区国能热电中高压配电室智能运维系统研发及应用等4个项目获2025年智能发电技术创新奖;正在建设的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项目,测试风电机组、叶片主要性能指标排名世界第一。

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供图

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供图

聚焦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性,构建低碳循环“生态圈”

聚焦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性,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一体统筹绿色发展,接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低碳循环“生态圈”。

培育壮大绿色发展动能。风电装备制造作为新兴海洋产业,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重点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先后引进东方电气、金风科技、艾尔姆叶片、中水电四局等行业领先企业,自2019年以来,在6年时间里,这里下线的风机不断刷新全球风机的单机容量纪录,从8兆瓦级到10兆瓦级、13兆瓦级、18兆瓦级一路迭代,到如今的26兆瓦级,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全国产化风电机组,形成了风机、叶片、构筑件等海上风电大部件产业链。今年7月,还成功下线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该机组单机年输出清洁电能可达6800万千瓦时,能满足约4万户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立足园区绿色发展管理水平,鼓励现有企业实施余热余压余汽利用、节能工程改造、“三废”高效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从技术和装备上实现能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利用国能热电发电余热实施集中供热,为园区企业提供蒸汽,大大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依托核能零碳优势建设核能供汽项目,通过福清核电两台机组的技术改造,产生中低压蒸汽向园区输送,与国能热电形成“双热源”,保障企业用汽需求并助力有效应对产品出口面临的“碳标签、碳关税”等问题。今年10月,园区国能热电有限公司二期2×660兆瓦超超临界热电联产工程3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营,连同将于11月投运的4号机组,每年可提供约66亿度电能,对进一步优化园区电力、热源结构,推动低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全力推动园区低碳转型。截至2025年,园区已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12家、绿色设计新产品3款;园区“江阴东部产业园”凭借产业集聚、布局集约、能源与排放系统清晰可溯、能碳管理基础良好等优势,是全省当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的代表之一。此外,着力实施智慧化工园区二期等项目,在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排水排气等生态环境监测、市政交通管理等方面实现系统集成,提升园区现代化、智慧化、集约化管理效能;健全污染防治常态长效监管机制,重点抓好污水、废气治理,建成园区水质、气体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万华化学MDI、TDI为核心的异氰酸酯一体化产业链。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供图

万华化学MDI、TDI为核心的异氰酸酯一体化产业链。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供图

“跳出江阴看江阴”。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深度参与“海上福州”“海上福建”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两国双园”,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实“一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完善集区内外铁路、公路、航道、码头、管廊等设施于一体的集疏运体系,形成健全的基础设施及第三方公用工程服务体系。目前,福州港江阴港区成为省内规模最大单体连片经营集装箱码头区,成立福州江阴港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实现港铁一体化合署办公。今年9月,福建首条“冰上丝绸之路”中欧北极快航航线在该区完成首次靠泊作业,标志着福建港口首次融入北极航道物流体系。

如今,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正以昂扬之姿,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通过构建“龙头项目带动+循环经济支撑+科技创新赋能+绿色转型引领”的四维发展体系,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江苇杭 陈克才)

(责编:杨帆、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