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本  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布2024年度“企业创新税收指数

2025年10月27日14:08 | 来源:厦门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本

企业创新税收指数在企业间形成“创新引领发展”的鲜明导向。图为火炬高新区企业强力巨彩生产车间。(资料图)

  10月24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厦门火炬高新区税务局发布2024年度“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现场同步展示火炬高新区参评创新企业概况、企业创新要素投入情况,以及行业得分分布图和园区得分热力图,并为指数排名靠前的企业颁奖,激励企业向“新”前行。

  数据显示,2024年参与“企业创新税收指数”评价的火炬高新区创新企业达2380户,同比增长5.82%,创新主体规模扩大;全部参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26%;获得科技金融支持的创新企业209户,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24%。数据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早在2023年,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便携手火炬高新区税务局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并应用“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经在火炬高新区试点运行后,该指数于2024年在厦门全面推广,通过精准刻画企业创新行为,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精准配置,为厦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让更多创新型企业“被看见”

  企业创新税收指数如同一把创新标尺,将企业的创新实力、成长潜力转化为清晰可读的数据,让更多创新型企业“被看见”、被赋能。

  银科启瑞董事长王建红就对此感触颇深。她介绍说,公司以“成为国际领先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供应商”为目标,专注于二代半导体外延、芯片研发及产业化。“‘企业创新税收指数’首次评价时,它就像“火眼金睛”一般,捕捉到我们在创新研发方面呈现的积极发展势头。”很快,企业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享受政策辅导和专项服务,并于2023年底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凭借在指数评价中的亮眼表现,银科启瑞还获得了中国银行1000万元信贷支持,同时,关键设备还成功投保“创新保”,获得1亿元的风险保障。“这让我们更有底气加大研发投入,坚定走好自主创新路。”王建红说。

  同样受益于“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的还有笃正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王银平介绍说,近年来公司海外业务快速拓展,资金需求量较大。今年8月,公司凭借2023年度指数全市新能源产业单项排行榜前列的优势,成功向建行申请5000万元免抵押、纯信用的“新质贷”贷款。“这笔贷款如同‘及时雨’,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凭指数可获“新质贷”和“创新保”

  “我们将指数作为金融部门授信审批、费率核定的重要参考,并为辖区白名单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的扶持措施。”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火炬高新区将“企业创新税收指数”评价体系应用于科技金融领域,搭建起从科技资产到信用资本,再到信贷资金的转化桥梁。

  在火炬高新区引导下,已有11家银行升级推出免抵押、纯信用的“新质贷”产品,并吸引创投机构与不同融资阶段的企业开展资本对接,共促成全市383家企业达成28.32亿元信贷股权融资。同时,火炬高新区还为2024年度获贷企业提供实缴利息30%的贴息。

  针对创新产品转化“风险高、保障弱”的困境,火炬高新区还引导保险机构将指数作为保险费率和赔付率的制定参考,创设首个“创新保”,有力助推创新产品的市场转化。截至目前,“创新保”已有8家企业顺利签约,享有2.81亿元的风险保障。

  此外,“企业创新税收指数”也为监管部门、交易所等在上市后备企业评选培育、发行审核及持续监管方面提供参考,厦门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就将指数作为评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条件之一。

  火炬高新区新经济新业态动能强劲

  “从今年参评企业的行业分布看,新经济、新业态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反映出火炬高新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前沿技术孕育新产业、新模式。”火炬高新区税务局征收管理科副科长黄嘉珺介绍说,火炬高新区新经济新业态领域参评企业共1683户,主要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十个新兴行业。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迭代、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拓展上均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指数激活科创企业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指数发布、应用的“标杆效应”,也有效激发了火炬高新区企业的研发热情,在企业间形成“创新引领发展”的鲜明导向。数据显示,2024年火炬高新区参评创新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52.12亿元,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强度6.75%,同比提升0.33个百分点;自主研发占比达90.89%,提升2.7个百分点;科研人员数量5.26万人,同比增长2.7%。

  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火炬高新区将继续深化指数多场景应用,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本,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为政府治理、产业升级、区域竞争提供科学支撑,形成“数据赋能创新-创新反哺经济”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雷飏)

(责编:陈楚楚、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