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心中有“光”的思政课教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教育家精神对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以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任,心中必须有“光”。这束“光”,蕴含着深刻内涵,不仅照亮自己,更要照耀学生,筑牢育人之基。
这里所指的“光”,即“学马”“信马”“讲马”“用马”融会贯通之“光”。“光”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职业境界。心中有“光”的教师,一定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一定铭记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
做一个心中有“光”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学马”
“学马”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科研创新的前提,是夯实理论讲授的“压舱石”,提升“学马”能力,确保“用得准”。
要系统地学。就是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历史学习、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学习,领悟其核心要义、逻辑体系和时代内涵。
要与时俱进地学。善于根据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实自己的思想,面对开放世界的多元观,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引导,在多元化和多样化中确立主导,谋求共识。
要融会贯通地学。要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下苦功夫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涉及领域广,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沉下心、下大气力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明白思政课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道理讲清讲透,有效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做一个心中有“光”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信马”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政治性,是一群有坚定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课堂,提升“信马”能力,确保“用得好”。
要明确坚信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真理的光芒,中国的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光照耀下,中国人民从近代史的黑暗中走出来;信仰是航向,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信仰是精神之钙,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光激励下,中国共产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要明确课程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心中的伟大事业,是必须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一生忠诚且热爱、不忘本不忘祖的事业,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实思想根基的事业。
要明确职业原则和底线。在新时代,思政教师面对复杂环境所带来的新挑战,在课堂中必须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正确分析新情况和新问题,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
做一个心中有“光”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讲马”
思政课堂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主阵地,思政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和示范者的重任,要善于研究提升教学成效的方法,提升“讲马”能力,确保“用得活”。
要研究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每章节中的逻辑关系,研究“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思考思政课知识谱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格局,从知识、国际和历史的维度深入地搞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搞清楚现阶段发展遇到的主要难题在哪里,切实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
要研究教法,要与时俱进,科学地应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情感共鸣,通过案例分析让理论有理可依,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让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立场与方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真切地把内心深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表达出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要研究语言,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用语言进行解说、用学术讲政治的课程。“亲其师,信其道”,要研究提升摆事实讲道理的能力,研究如何通过自信、风趣、富有生机的语言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真正弄明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弄明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达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教学目标。
做一个心中有“光”的思政课教师,必须“用马”
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要立足于青年学生现实生活的视角,坚持问题为导向,善于把教学的内容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接起来,提升“用马”能力,确保“用得久”。
要聚焦学生困惑,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梳理学生关注的核心问题,用理论疏导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冲突等问题,对青年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模糊认识和思想迷茫进行科学解答和引导,让“用马”能力直接服务于学生思想困惑的化解。
要把好教学方向,以“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分析当代中国问题的标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及观点对青年学生讲清“大道理”,让每个培养出来的青年学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加强实践调研,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走进企业的车间厂房,走进社区的人民生活,收集素材建立“实践案例库”,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农村发展瓶颈,用“剩余价值理论”解读劳动者权益保障,用“系统思维”分析基层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等问题,让理论有根有据,提升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感,达成“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知行合一”育人实效,实现把“课堂小思政”与“社会大思政”结合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灯塔”。(作者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