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茶香润“食”光 三餐暖童心

福建安溪:2000余名小学寄宿生餐标提升背后的民生温度

2025年11月21日15:28 |
小字号

“以前孩子寄宿回来总吐槽学校食堂饭菜没味道,现在每周能吃到两顿红烧排骨,还能喝上新鲜酸奶,书包里再也不用偷偷塞饼干了!”近日,泉州市安溪县长卿镇第二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陈双建到学校陪餐,看着孩子狼吞虎咽吃饭的模样,脸上是藏不住的欣慰。

这份看得见的“惊喜”,源于安溪县2025年春季学期启动的一项民生新政——将全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学校2095名小学寄宿生的餐费标准,从每人每天12元提高至15元,125.7万元的差额成本全部由县财政“兜底”,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常态化保障。

改善后的寄宿学校餐品

改善后的寄宿学校餐品

3元之差:山区孩子的“饭碗心事”

安溪多山,茶香漫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教育点多面广、部分学校偏远分散的特点,也让部分农村寄宿学校的“小餐盘”承载着大牵挂。全县四分之一的小学为寄宿制学校,这些学校有不少分布在偏远山区,寄宿生中留守儿童、低保家庭子女等群体占比较高。随着物价持续上涨,米面粮油、肉蛋奶等食材价格逐年攀升,而小学寄宿生12元的餐标已沿用好几年,让山区学校食堂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12元要撑起一日三餐,早餐2元只能买馒头配咸菜,午餐6元荤菜顶多两片肉,晚餐4元基本以素菜为主。”一位山区小学校长曾无奈地说,为了确保学生能吃饱,食堂只能在食材成本上“精打细算”,食材采购只能选最经济的品类,肉类、蛋类更是限量供应,导致学生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摄入难以达标。长期下来,部分农村寄宿生的平均身高、体重明显低于城镇同龄人,“上课走神、体育课跟不上”成为不少老师和家长的揪心事。

民声为令:把“小事”办进群众的心坎里

“校园餐”的痛点,始终牵动着安溪县委、县政府的心。在“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中,安溪县纪委监委牵头组织教育、市监、财政等部门组成检查组,深入全县偏远山区学校,实地查看食堂后厨、翻阅采购台账,并与学生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当了解到12元餐标已无法满足小学生的营养需求时,检查组迅速形成《关于申请小学寄宿生餐费补助资金的请示报告》,建议将小学寄宿生餐标提高至与初中生同等的15元标准。

“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既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也是民生工程的底线。”安溪县委、县政府迅速回应民声,专题研究部署餐标调整工作。考虑到农村寄宿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县委、县政府明确表态:“餐标提升的差额部分由县财政全额承担,绝不能让家长多掏一分钱,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餐标问题影响成长。”很快,125.7万元的补助资金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餐标提升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餐标之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

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安溪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就迎来了实打实的“升级”:早餐新增了水煮鸡蛋、纯牛奶、杂粮粥,午餐荤菜从“点缀”变成“足量供应”,番茄牛腩、红烧排骨、油焖大虾轮番上桌,部分学校晚餐还搭配了新鲜水果和酸奶。“每天都能吃到香喷喷的荤菜,食堂的饭菜比家里做的还好吃!”祥华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李铭宇捧着餐盘笑着说。

餐标的提升不仅改善了学生的伙食,更带来了看得见的积极变化。剑斗中心学校校长苏建顺欣喜地发现,“营养跟上后,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感冒、腹泻等疾病减少,请假率下降了近三成,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多了。”家长们的“经济账”也越算越明白:“寄宿制学校的食材由县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不仅成本降低,质量也更有保障,孩子们吃得营养又安全,我们在外打工也更放心了。”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安溪山区的校园里,食堂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欢声笑语透过窗棂,与远处茶山飘来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3元餐标的提升,看似是一笔不大的财政投入,实则是安溪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用“小餐盘”托举“大民生”,让每一位农村寄宿生都能在充足营养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文/图 李杰林)

(责编:江苇杭、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