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他們祖祖輩輩吃番薯度日,偶爾到外地買幾斤大米,隻能在春節吃兩頓,或供婦女‘坐月子’吃幾天。他們身上穿的破破爛爛,有的人買不起鞋子而光著腳板……”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以《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為題,在頭版刊登這封來信,還配發了題為《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

來自閩東山區“蝴蝶翅膀的那一下扇動”,借助《人民日報》。掀起了巨瀾。稿件刊發后,來自24個省區市的數千封來信涌向閩東,有要求代轉糧票、油票、布票及現金的,甚至還有表示想來赤溪落戶參與建設的。福建省委和福鼎縣委也迅速反應。縣委當天召集相關部門開會,會上當場拍板免除這一年下山溪村征購糧任務﹔第二天,縣委書記、縣長帶領有關部門,和王紹據一起到下山溪實地調研。這一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后來,又出台《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省地縣鎮四級黨委政府給予了特別關心與扶持,特別是“弱鳥先飛”理念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激勵,赤溪村開啟了接受“輸血”、艱難“換血”、自我“造血”的奮斗歷程。 詳細

經過深入調研,習近平同志針對當時寧德貧困狀況多次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不能寄希望於國家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要把事事求諸人轉為事事先求諸己﹔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堅持“滴水穿石”的精神……隻有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才能使貧困地區面貌煥然一新。

工業、農業都離不開電力,結合當地優勢資源,在寧德地委的強力推動下,赤溪村上游的桑園水電站開工。因施工所需,赤溪村通往外界的羊腸土路變成了可以走貨車的砂石路。

要想富,先修路。赤溪迎來了轉機。但怎樣才能讓基礎開發式扶貧的機遇不稍縱即逝?時任赤溪村黨支部書記黃國來和時任磻溪鎮黨委書記許文貴想到搬遷:包括蓋房用的砂石、水泥、空心磚等建筑材料,錢全部由赤溪村兩委和鎮裡在上級幫助下籌集,孩子們一並轉入赤溪小學。就連老人們擔心的墳地,鎮裡村裡也考慮到了:墳墓可以遷到村后山裡。

截至目前,赤溪村408戶、1800多人,已有356戶、1500多人搬到中心村。 詳細

筑牢堡壘

村兩委班子不力、黨建基礎不牢。為此,福鼎市委先后嚴肅處理了多名赤溪村干部,還在調整村兩委班子過程中,探索筑強堡壘的方法,率先在全省成立村民監督委員會,村委會報銷發票必須先經監委會主任驗票、簽字。

筑牢堡壘,核心就是選對村支書。村支書要有能力更要有擔當,在外面做生意的就別當村干部﹔要有魄力還要有耐力,復雜的利益訴求面前,既能顧全大局,還得能受得了委屈。按此要求,2009年,一直是村裡經濟能人的杜家住走馬上任,成為如今的赤溪村黨支部書記,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詳細

引來“鳳凰”

堡壘筑牢后,2013年起,寧德市在福建省第一個出台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助力扶貧。為支持從省外學成歸來的大學生創業,村裡一口氣幫他爭取來福鼎市人社局和市農業銀行兩筆共20萬元創業基金和低息貸款。

看一個村子有沒有生機活力,就看年輕人多不多、在鄉的黨員多不多。截至2015年底,一度在校學生僅剩60人的赤溪小學,回升到了120名,全村考上大學的已有60多名。從2010年到現在,全村黨員數從29名增加到44名,且絕大部分在家務工。青年回鄉創業在赤溪也成為潮流。他們看好家鄉的原因都一樣——旅游。詳細

挪了窮窩,如何改掉窮業?1988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考察福鼎后,曾留下一段話:“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10年、15年、20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造福工程”鋪開后,包括赤溪村在內的整個磻溪鎮實行封山育林,2015年磻溪鎮森林覆蓋率達到88%,成為福鼎市首個“國家級生態鎮”。

如今,開啟這座“銀行”的時候到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赤溪村民眼界打開了,觀念也轉變了,村干部和村民們下決心選擇生態旅游立村。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特色優勢產業,讓赤溪村開始化蛹成蝶。“我們的夢想不一樣。”臨別,赤溪村的新生代村民鐘品灼、杜贏告訴記者:“‘中國扶貧第一村’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那只是祖輩、父輩的起點,不會是赤溪的終點。我們的夢想是,未來的赤溪成為‘中國自強第一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