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楓橋經驗”,三明市檢察機關做了什麼樣的探索?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周年。三明市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立共享共建共治社會治理格局為目標,以打造“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回檢察和掌上檢察”四大品牌為抓手,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形成三明檢察特色“楓橋經驗”,統籌推進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工作,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為三明市連續兩屆榮獲綜治“長安杯”貢獻檢察智慧和檢察力量。
您所說的“四大品牌”,具體是怎麼打造的呢?請您先說說其中兩個品牌。
在我們打造的“四大品牌”中,首要是延伸法律監督觸角,打造巡回檢察品牌。 為解決司法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2014年初,市檢察院決定在大田縣檢察開展巡回檢察制度試點,探索建立“建室、設點、聘員、聯戶”巡回檢察工作機制。隨后在全市檢察機關全面推行巡回檢察制度,採取“一室轄多點、一室一點聘多員”方式,在重點鄉鎮設立巡回檢察聯絡室43個,在重點鄉村、廠礦企業和工業園區設立巡回檢察聯絡室58個,在台商集中區設立涉台巡回檢察聯絡點5個,聘請檢察聯絡員296名,形成“建室設點到鄉村,聘員聯戶到農家”巡回檢察網絡化模式,將法律監督觸角延伸到全市124個鄉鎮,為全市70%農村群眾提供法律幫助和法律服務。 各地檢察院借助巡回檢察平台,定期開展巡回檢察工作,落實便民服務措施,涌現出尤溪縣檢察院“聽檢察官說法”基層行、將樂縣檢察院“鄉村振興檢察行”、永安市檢察院“巡回檢察+定點服務”、泰寧縣檢察院“墟日巡回法庭下鄉”等特色經驗做法,方便群眾辦事,就地化解矛盾,被當地群眾贊譽為“百姓家門口的檢察院”。 其次是滿足百姓美好生活需求,打造民生檢察品牌。 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加強民生檢察工作,努力為山區群眾營造社會更安定、鄰裡更和諧、生活更富裕、鄉風更文明的環境。 按照“利民之事、絲民必興”要求,積極參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盜搶拐騙、電信網絡詐騙、涉毒涉槍,破壞資源環境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等類型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強化刑事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民事行政訴訟監督、公益訴訟監督和刑事執行監督,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司法不公、執法不嚴突出問題。 牢固樹立雙贏共贏多贏理念,致力在“做強刑事檢察、做實民行檢察、做優公益訴訟”上下功夫,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涌現出沙縣檢察院針對當地父母外出從事小吃產業造成留守兒童實際,新建未成年人檢察辦案工作區和設立“啟航”觀護基地,強化對涉罪未成年人跟蹤幫教和技能培訓。明溪縣檢察院開展民事執行專項清理監督工作促17年舊案重啟。梅列區檢察院建設集“控告申訴、案件管理、行賄檔案查詢、檢務咨詢”為一體的檢務公開服務大廳,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清流縣檢察院辦理訴環保局怠於履職勝訴案,成為全省首例、全國首批行政公益訴訟勝訴案,被高檢院確定為第八批指導案例,獲得兩高“全國10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之一。2015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先后提起民事、行政公訴訴訟18件,辦理公益訴訟訴前程序219件,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000多萬元。
除了以上您說的兩個品牌,另外兩個品牌又是怎樣打造的?
一是護航淨綠藍清美麗三明,打造生態檢察品牌。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生態檢察工作,致力讓百姓能喝干淨的水、欣賞綠色美景、看見藍色的天、呼吸清新的空氣。 我們在總結推廣永安市檢察院巴溪流域和大田縣檢察院文江河流域水環境治理經驗基礎上,探索建立“區域聯動、部門協作”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機制,組織沙溪河、文江河、巴溪等流域沿岸的寧化縣、清流縣、明溪縣、永安市、三元區、梅列區、沙縣等地檢察院簽訂《水流域環境聯動整治協議》,加強生態檢察監督,督促環保、水利、國土等行政執法部門依法開展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實現跨區域檢察院相互監督、互相支持,分段治理、整體聯動,形成“點”治理為依托、“線”上聯動為抓手,擴大生態環境整治的輻射“面”,統籌推進護林護綠、防治水土流失和“青山挂白”專項治理等工作,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田縣、尤溪縣檢察院還與泉州市德化縣、福州市永泰縣、莆田市仙游縣、龍岩市漳平市“四市五縣”檢察院共同簽署協議,建立環戴雲山生態保護司法聯盟﹔清流縣檢察院牽頭與寧化縣檢察院、長汀縣檢察院、連城縣檢察院共同建立閩江源生態保護協作機制,實現跨行政區劃“區域聯動、部門協作”。 二是深化“互聯網+”檢察服務,打造掌上檢察品牌。 隨著新媒體興起,讓檢察機關延伸檢察服務成為可能,為滿足百姓田間地頭學法需求,2017年7月,我們在建寧縣開展以“用指尖點亮鄉村法治”為主題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試點活動,探索建立市縣鄉村干部四級聯動法治宣傳機制,致力打造“百姓掌上檢察院”品牌。 我們及時推廣建寧縣檢察院試點經驗,組織兩級檢察院干警採取漫畫插圖或其他圖文並茂形式制作微文普法作品,讓群眾想看愛看看得懂,抓好以案釋法宣傳﹔採取“一鄉一品”宣傳方式推介當地美食美景,拉近與百姓距離﹔向群眾作出“法律問題請留言,你的留言我必答”公開承諾,並在微信開設留言功能,方便群眾咨詢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