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振輝:持續探索“五位一體”的脫貧致富路
         脫貧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福建寧德福鼎市走出了“全國扶貧第一村”脫貧致富的成功樣本。日前,福鼎市委書記劉振輝接受人民網專訪,與記者暢談扶貧開發工作的典型經驗及新時期科學扶貧精准扶貧的新思路。
         劉振輝說,經歷三十年扶貧開發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倡導的“滴水穿石、弱鳥先飛”進取意識在福鼎市得到了生動體現。如今,福鼎市走出了一條“思想扶貧、產業扶貧、政策扶貧、社會扶貧、黨建扶貧”“五位一體”的脫貧致富路,扶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重點村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等,取得了扶貧攻堅的良好成效。

  • 脫貧路上的赤溪村
         赤溪,是福建寧德福鼎市磻溪鎮的一個行政村。30多年前的極度貧困狀況,曾因閩東日報一封題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讀者來信,引發全國關注。
         為了探個究竟,記者在當地村民引導和幫助下,幾乎是手腳並用爬上了“挂”在峭壁上的下山溪村。站在當年簡易茅草房而現已完全荒廢的極其狹窄的宅基地上,心裡隻有無聲的感嘆。“地瓜苦菜是主糧,一碗鹽水作成湯”,當年給本報寫信的王紹據指著殘存的灶台,聲情並茂地回憶起來。
         一路上,這位年輕的村支書就一直自信地敘說著赤溪村30年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老百姓過上的好日子。

  • 磻溪白茶區依托龍頭茶企助農增收致富
         磻溪是福鼎市重要的茶葉種植基地,由於氣溫適宜且雨量充沛,磻溪所生產的茶葉頗受人喜愛。俗雲中國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精品在磻溪。歷史上曾輝煌過,近年來,該鎮引進多家龍頭茶企,依托龍頭茶企助農增收致富。
         2014年大沁茶企的進駐磻溪,修通14.5公裡的水泥路。改善磻溪山湖崗、江尾山、半嶺,黃崗弄坑、湖林古井、后嶺等三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196戶農戶的出行條件, 完善2千多畝茶園的交通路網建設。為發展茶旅提供便利。路通了,深山裡的茶葉方便下山,告別肩挑的歷史。茶青價格也不斷上升。農民也增收了,這兩年來,雖然茶價隨市場波動,但茶農每戶淨收入達2萬多元。

  • 福鼎:力量沉一線 合力扶真貧
         作為省第四批選派駐村黨員干部,2014年4月10日,吳光英從省法院到后坪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加強黨組織建設、改善村基礎設施、謀求脫貧致富路,兩年多來,他多方籌措資金,在省法院領導和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后坪村共爭取各類幫扶資金、項目資金和慰問資金等到村賬戶資金共400多萬元,政策性配套建設資金420多萬元,山村面貌煥然一新。
        “修建村中心公園,爭取能夠初步形成規模﹔修建村口小溪、龜洋頭小溪的防洪堤、護坡等﹔爭取完成梅洋自然村到后坪村公路的建設,該公路修成后便於梅洋村民出行,更有利於后坪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將霞浦-仙浦古民居-后坪大峽谷-后坪草場-柘榮等串成完整的旅游鏈……”

  • 駐村歲月稠:福鼎駐村干部工作側記
        在福鼎,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來自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為了共同的目標,奔忙在了一起,助力扶貧、助推發展。他們是駐村干部,心系農村揮洒激情。
        目前,福鼎市有駐村任職干部104 人、駐村蹲點干部136人、大學生村官19人,他們及鄉鎮包村干部等力量組成的駐村工作隊,做到了扶貧重點村、少數民族村、老區基點村全覆蓋。從機關到農村,如何“轉身”?王文君說,她的重要法寶就是“多聽多看,多問多學”。她積極參與村裡各項事務管理,了解村干們處理事務的方式方法,結合自身工作,取長補短﹔走家入戶,聽村情民意。

  • 福鼎磻溪鎮后坪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記
        駐村伊始,吳光英便知道,改造村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他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完成了從機關干部到農村干部角色的轉換,與村兩委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並與群眾打成一片。
         經過與村兩委交流,走村入戶調查摸底,廣泛聽取、詳細了解村民對改變村容村貌、生產發展、基礎設施和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村兩委的配合下,編制完成了《磻溪鎮后坪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暨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明確三年工作任務和目標有了規劃和目標,接下來就是籌資金、要項目。於是,吳光英提著公文包,開著自己的私家車,開始了長達兩年、行程三萬公裡的“化緣”之路。。

  • 福鼎培育典型推動精准扶貧:強筋固本增收致富
         宜居更興業。深耕“海”文章,沿州村先后建成15000多口海上養殖網箱、300畝南美白對蝦基地、800畝灘涂養殖、200畝淡水養殖基地等。其中海上網箱養殖從業村民達300多人,年產值5000多萬元,人均實現年收入近1.7萬元,牧海耕漁曲歡暢。
        不僅如此,村裡還用足用活海資源,嘗試起了濱海休閑旅游業,引導村民發展“農家樂”、“漁家樂”,對整村搬遷的雙頭透舊村還計劃通過退耕還林,開發旅游島項目,促進群眾增收。就是在這般新村發展建設的紅火背景下,周友快從內蒙返鄉創業,注資辦起了“漁家樂”,吃海鮮、玩海釣,濱海休閑賓客來。

  • "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 脫貧路上黨旗紅
         慕名而來的八方游客,縱情山水,其樂融融。生態休閑旅游,是赤溪村的主打增收產業,這裡已成為閩浙邊界獨具特色的旅游熱點,揚名一方。而在多年前,這裡舉國聞名的,則是她的窮。
        矢志不渝拔窮根。30多年來,赤溪村黨總支始終發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精神,堅持“四強四引領”黨建扶貧工作,團結帶領漢畬黨員群眾走出一條“生態立市、旅游富村”的脫貧致富路。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13649元,村集體收入32萬元,昔日窮山村,幸福轉身,成為扶貧開發“寧德模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