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單管理制度倡導的“放權”思維,正重塑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邊界,這是其最大意義所在。對企業等市場主體而言,它代表著一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全新思維模式,這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激發市場活力的催化劑,使“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成為可能,有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詳細]
必須探索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制度,研究環境保護審計制度的運行機制、技術和政策保障,建立環境保護審計標准規范,完善環境保護審計制度實施體系,提出政府環境審計的政策建議和實施路徑,為建立全國統一、科學和可操作的政府環境審計制度框架體系提供前期准備...[詳細]
福建產業政策的運用要注意合理劃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通過功能性的產業政策引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避免政府大包大攬,在經濟發展中出現角色越位和錯位等不當干預行為。政府的政策重點應優化投資經營環境,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公共服務平台 、產業集聚平台、信息支撐平台等台,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和運營成本,落實企業自主投資權,提高投資效率...[詳細]
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和規模日益擴大的市場,旅游部門單一、弱勢的管理格局與其極不匹配,全域旅游的發展要求政府提供綜合協調、綜合治理的運行機制。因此應改變以部門為核心的行業管理體系,構建起以旅游領域為核心的社會管理體系,推動福建旅游的行業管理向社會管理轉變...[詳細]
福建在“河長制”推行過程中,一個成功的經驗就是引進了全民參與。一是加強宣傳培訓。通過省政府網站在線訪談、人民網福建頻道“河長治河”系列專題報道等,全方位進行集中宣傳報道、總結推廣了一批先進典型。同時,舉辦了河長制專題培訓班,全省有110多河長、河段長接受了履職培訓。二是試點“百姓河長”...[詳細]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也是黨風、政風、民風、社會風氣好壞的核心指標。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個講誠信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儒家哲學中就有“仁義禮智信”的禮教信條。儒家禮教把“信”排在五大倫理范疇的最后實屬為了順口好聽,實際上,“誠信”在儒家文化中是放在首位的...[詳細]
無數的歷史事實表明,政府的非公開化是腐敗的溫床,隔離了與公眾的信任關系,扭曲了政府與公民的關系,也使得公民對政府的不滿與日俱增。信息公開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不公開的例外情形取決於法律的規定,主要是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事項...[詳細]
私人生產、政府購買是森林生態服務供給的重要方式。即使在倡導市場萬能的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也是不惜花費巨大的公共財力、物力開展大規模的生態投資或者生態購買,通過購買私人土地、建立補償基金、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私人進行生態投資,改善生態環境。因此,探索建立多元化商品林贖買資金籌集機制,顯得重要而緊迫...[詳細]
當前福建面臨“多區疊加”的政策機遇,要發揮好“海絲”核心區與福建自貿區、福廈泉自主創新試驗區、福州新區等試點示范區的聯動效果。特別是以福建自貿區為對外合作平台,通過投資便利化改革、服務業開放、金融創新等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資本雙向流動。去年福建利用外資達81.9億美元,增長6.7%,在全球投資放緩和國內吸引外資下滑的大背景下,福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是福建“多區疊加”的政策紅利有很大關系...[詳細]
隨著經濟的增長,相對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所具有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或者說主力軍是農民及其組織,而農村人力資本結構直接決定著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著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作用...[詳細]
經略海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也是福建海絲核心區建設的內在要求。據初步統計,2016年福建海洋生產值7500億,增長速度9%,佔地區生產總值27%左右﹔漁業經濟總產值2660億元,同比增8%左右。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加速福建區域發展的藍色引擎、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內生動力,奠定了福建經略海洋的堅實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