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展”濟南展舉辦 絲綢之路(山東)海報 4月15日至22日,“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展”於濟南市山東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在齊魯文化的重鎮展示陝西秦漢文化的現代風韻。 自去年濟南獲得“2016年中國人眼中的絲綢之路旅游十佳”之一后,濟南開啟了與藝術人文絲綢之路相得益彰的先聲。…
三明藏家向南開大學捐贈珍貴文物 4月7日,市博物館館員、青年錢幣收藏家王舒乙向南開大學捐贈一件珍貴文物,兩名南開大學的檔案專家專程從天津趕來我市進行捐贈交接。 這件文物是枚紅銅材質的徽章,歲月流逝,銅色變得暗沉,徽章中央寫著“運動”,上環書有英文“NANKAI”,兩側嘉禾圖案圍繞,設計具有民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藝術作品的雷同 是模仿還是抄襲 原標題:藝術作品的雷同 是模仿還是抄襲 最近因為忙於出版社的一個書稿,瀏覽了諸多國內外藝術名家網站。期間發現不少國內藝術家的作品和國外藝術家莫名的相像,即便是在我內心非常認同的國內藝術家,也可以看到其創作的模仿來源。…
意大利“景德鎮”帶來了畢加索的陶瓷大作 原標題:意大利“景德鎮”帶來了畢加索的陶瓷大作 150余件(組)意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收藏的陶藝珍品,遠渡重洋來到瓷器故鄉,3月25日在浙博武林館區展出,向中國觀眾詮釋這段在意大利生息流傳千年的晶火傳奇。 馬約裡卡陶藝: “見証古跡和平文化遺產” 意大利是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在繪畫、雕塑諸多藝術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馬約裡卡陶藝即為其中之一。…
秦“宮”漢“瓦” 譜滄桑 附圖一 漢 “蘄年宮當”瓦當拓片 引自秦磚漢瓦博物館《秦漢瓦當精品拓片集》 原標題:秦“宮”漢“瓦” 譜滄桑 秦漢瓦當因其陶土的質地,可以說它是個“朴拙無華”的器物,盡管北宋年間就有人始加關注,將其列入金石學中,但還是比不上金文禮器、祭天拜神的美玉,堂而皇之,備受學界、藏家的關注和萬千寵愛。真正研究瓦當的專著直到近代才有,西北大學的陳直先生結合典籍和田野實地考察,首先將文字瓦當分門別類,歸納為宮殿類、官署類、祠墓類、吉語類、雜類等形成明晰的類別系統,使瓦當研究從傳統的金石學步入更為廣闊的現代考古學坦途而登堂入室,功莫大焉! 為鼓吹“君權神授”,秦漢君王都廣修宮闕以“壯其威”,宮苑類瓦當因其背景地位和印証典籍的緣故,以及制作質量上的講究,備受關注也就理所應當了。…
藝術的目的是引起觀者共鳴 作品最終完成由讀者來實現 原標題:藝術的目的是引起觀者共鳴 讓-路易-埃內斯特·梅索尼耶 繪畫鑒賞家 油畫 奧賽博物館 1860年 今天把這問題列出來再侃一通乃事出有因——源於與網友的一次“爭論”——有網友說:“別人的畫,人家自己會賞!別去搭名家的‘車’,還是老老實實做你自己好!”我本不應該就此問題小題大做,然而“真理不辯不明”,有問題不說清楚總是不好的,況且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文主義者、詩人、理論家阿爾貝蒂就指出藝術家要“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這並非為了迎合讀者,而是藝術家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藝術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呈現藝術家的思想和情緒,以期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嗎? 達·芬奇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
雲岡石窟造像現身紐約 能否“回家”難定論 原標題:雲岡石窟造像現身紐約 能否“回家”難定論 在日前舉行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全球5家頂級拍賣行展出多件亞洲藝術與文化拍品。其中,美國古董商J·J Lally帶來的一尊雲岡石窟造像格外引人關注。…
德國博物館100公斤金幣“大楓葉”被盜 原標題:德國博物館100公斤金幣“大楓葉”被盜 3月27日,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的博德博物館發生盜竊案,館藏的一枚重達100公斤、面值100萬加拿大元的金幣不翼而飛。 該博物館發表聲明稱,這枚被盜金幣名為“大楓葉”,由加拿大皇家鑄幣廠於2007年贈予。…
文人收藏遠去令人痛心 收藏界結構單一逐利性上升 這麼多的文人進入收藏隊伍,自然大大提升了整個國家的收藏水准,文物為文化事業、為研究學問、為提升自身修養服務的特點就更為明顯。…
從問題出發——談美術史研究的問題意識 美術史敘事的前提,一是要掌握充分的材料,二是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些美術史的著述蔑視史實,曲解古人,是“六經注我”的極端類型,而支配“注我”的還不是想象力,而是各種決定論和目的論。…
齊白石陳師曾畫作保利展出 京華珍藏齊白石、陳師曾聯展”正在這裡展出,共展出齊白石、陳師曾畫作七十余件,多數作品傳承有序、著錄詳實。展出的齊白石作品還有他94歲時創作的《牡丹》,以及香港霍宗杰舊藏《水族圖》、老舍先生舊藏《枇杷》,傳承有序、著錄詳實的《南瓜》《酒壺螃蟹》《筆單》《山水四條屏》等。…
"盧浮宮的創想"令人大開眼界 精選不容錯過的6場展覽 編者按:近日,“盧浮宮的創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証法國歷史800年”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中國美術館有著豐富的民間美術收藏,此次“典藏活化”系列展甄選百余幅楊柳青古版年畫精品,其中不乏粉本和孤本。…
藝術品保險市場潛力大 藝術品收藏和展覽是一個流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有可能發生破損、丟失、被盜等事故,藝術品保險也因此被提上議程。雖然已出台多個針對藝術品保險的扶持政策,但目前中國的文化產業保險,尤其是藝術品保險,仍然是叫好不叫座。…
一位水利專家的畫馬圖為何會成為國寶 到了元代,畫馬名家除了人們熟知的趙孟頫外,還有一位名叫任仁發,他畫的馬深受元朝皇帝及歷代皇帝的喜愛。任仁發的本職並不是畫家,而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曾任都水監丞、都水少監、都水庸田司副使等職。…
“德派素描”與“蘇派素描”的差別 其中,中國曾向前蘇聯派遣大量美術留學生和請前蘇聯專家來中國傳授素描技藝,使蘇派素描在中國從者甚重,繁衍不絕。有沒有對“力”的捕捉和表現,也是德蘇兩派素描訓練體系的重大區別之一。…
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段是“編”的想象力 藝術創作的過程需要投入感情,像蘇聯有位畫家五年才畫一張素描,面面俱到,隻有技術但是沒有一點感情色彩,那就不是藝術了。我喜歡民間藝術,我認為民間藝術是所有藝術之母,當時我的德國老師也說:“中國藝術會不斷向前發展。…
美與歷史的交融 盧浮宮館藏珍品見証法國歷史800年 盧浮宮不僅僅擁有蒙娜麗莎、維納斯和勝利女神這些著名的藏品,它宏偉的建筑群也曾經是王室的宮殿、巴黎城市發展的起源地。…
“鴻古余音——早期中國文明展”讓文物說話講中國故事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金縷玉衣 玉、金縷 長176cm,肩寬68cm,玉片4248片,金縷1576克 東漢時期對玉衣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后漢書·禮儀志》:“大喪……守宮令兼東園匠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 …
紫砂壺收藏的幾大誤區 什麼才是好壺 收藏紫砂壺,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藝術收藏誤區。紫砂壺的泥色與經常沖泡的茶葉有關,泡紅茶時茶壺會由紅棕色變成紅褐色,經常泡綠茶時,砂壺會由紅棕色變成棕褐色。…
筆興上元:歷代書法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會合家團聚賞月、燃燈、吃元宵。按照民間的傳統,北方人在這天講究吃元宵,南方則吃湯圓。釋文:余從長安購得米元章帖,不類刻本,展玩彌日,乘興臨此,殊有合處。…
千百年來,年畫勁吹“兒童風”原因為何? 年畫,是中國民間的一種視覺表達,它也是中國人的一種視覺養成和視覺形成。年畫在家庭門戶、壁室中的張貼,為冷冰冰的建筑牆壁增加了色彩、形象、人物、場景、山水、季節、風情、娛樂、藝術,增添了生活的氣息。…
直擊現實的力量(自畫自說) 如果說神情特寫肖像是我對城市打拼者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映,那麼2016年創作的水彩《牆》組畫,則是我通過人物動態全身的意象寫實,對人與城市的關系的進一步思考。…
中國畫教學中的寫生問題 常被忽視的盲點是啥 寫生,作為中國畫教學過程中的三大主干必修課程之一,在教學中,居於重要地位。中國畫寫生主要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即繪畫語言問題、藝術造型問題、色彩關系問題、章法構圖問題。…
薛良:藝術家的“名”與“實” “何要浮名”是齊白石晚年的一方常用印,表述的是白石老人作為一位藝術巨匠在面對聲名時的一種冷靜態度,也可以說是他在聲名日隆時的一種清醒認識和自我警醒。我們可以從齊白石的藝術成長經歷中看到一位真正藝術家對於“浮名”認識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