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老區蘇區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老區不老 風華正茂

2022年05月05日08:05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區不老 風華正茂

  近日,國務院批復《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作為“十四五”時期指導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方案明確提出將閩西革命老區涉及的三明市、龍岩市打造成為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樣板。

  老區蘇區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省委省政府始終把老區蘇區振興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始終牢記囑托,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奮力譜寫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放眼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如今的福建老區蘇區,紅色精神生生不息,發展動能源源不斷。

  從“無窮”之路到振興之路

  通過在家門口就業,清流縣林畬鎮石下村脫貧戶羅根發,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在村裡的鱈魚廠上班,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妻子在另一家花卉公司上班,每個月也有2000多元工資,業余時間還能種田養雞鴨。”老羅說,過去,一家人靠務農糊口。后來,村裡發展起鮮切花、茶葉、水產養殖等富民產業,落地了全省單體面積最大的萬畝茶葉觀光園、全省最大的澳洲鱈魚養殖基地。包括他在內的11戶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當起了產業工人。

  清流是原中央蘇區縣。當年,毛澤東率紅四軍揮師贛南,途經此處,滿懷豪情地寫下《如夢令·元旦》。“路隘林深苔滑”的清流,早已蛻變為“路寬林茂糧豐”的山城明珠。

  清流之變,是福建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縮影。

  福建現有69個老區蘇區縣(市、區),其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縣(市、區)40個。囿於區位、交通等制約,老區蘇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沿海發達地區尚有差距。2020年前,全省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是老區蘇區縣,99.3%的貧困村分布在老區蘇區縣。

  飲水思源,勿忘老區。振興發展,任重道遠。

  修訂《福建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明確各級政府、各級部門職責﹔出台《關於新時代進一步推動福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方案》,形成任務清單﹔出台全省首個老區蘇區規劃——《福建省“十四五”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專項規劃》﹔出台《省領導挂鉤聯系鄉村振興重點縣及欠發達老區蘇區縣方案》,省領導挂鉤聯系的38個縣(市、區)全部為老區蘇區……一項項大手筆政策指向老區蘇區,一波波真金白銀投向老區蘇區。

  十年間,福建老區蘇區從貧苦之路走向“無窮”之路,闊步邁向振興之路。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到2020年底,全省現行標准下45.2萬戶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退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構建“一鍵報貧”等防返貧監測體系,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省老區蘇區實現“市市通快鐵”“縣縣通高速”,基本實現“鎮鎮有干線”,所有建制村光纖寬帶、4G網絡全覆蓋。

  ——公共服務提質增效。所有老區蘇區縣成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面實現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標准城鄉一體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如今的老區蘇區,不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紅土地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去年,全省革命老區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082.7億元,同比增長11.11%。

  紅土地跑出發展加速度

  “五一”假期,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尋根追味”街上,沙縣小吃琳琅滿目,各路游客紛至沓來。71歲的俞傳和熱情地招徠食客。

  “上世紀90年代初,俞邦村人多地少,村民生活困難。”俞傳和還記得,隨著第一批小吃店業主走出山門,沙縣小吃開始聲名鵲起。“一元進店、兩元吃飽”,薄利多銷讓村民賺回了第一桶金。經過多年耕耘,沙縣小吃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年營業額近500億元,輻射帶動就業30余萬人。

  眼下,傳統沙縣小吃正朝著標准化、產業化、品牌化轉型。原料生產、物流配送、餐飲服務、文旅康養等全產業鏈條強勢崛起。

  產業發展,激活了老區蘇區一池春水。通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紅土地跑出了發展加速度——

  富民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福建每年安排財政資金20億元以上,支持老區蘇區發展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漁業、食用菌等鄉村特色產業。平和縣憑借一粒蜜柚果,蹚出一條致富路,創下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市場份額、品牌價值和出口量6個“全國第一”。

  創新能力領航高質量發展。一批國家和省級創新平台相繼設立,鋰電池、不鏽鋼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在閩西革命老區崛起。上杭縣圍繞新能源材料和電子化學品等方向,形成了新材料產業集群。去年,全縣新材料產業產值接近200億元。

  紅色經濟激活新增長點。紅色文旅產業在龍岩蓬勃發展,17家A級紅色旅游景區在全省佔比34%。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接待紅色旅游游客785.61萬人次、實現收入36.02億元。

  發展產業,老區蘇區存在天然短板。山海協作,把“海”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與“山”裡的生態、資源、勞動力等優勢有機結合,在紅土地上碰撞出協同發展的火花。

  共建產業園,是山海協作的一大抓手。思明與武平,晉江與長汀,福清與連城,石獅與政和……一對對“雙子星”隔空閃耀,一首首山海協奏曲響徹紅土地。目前,全省共認定山海協作產業園32個。

  2012年7月,晉江(長汀)工業園區挂牌成立,是福建首批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之一。園區成立以來,晉江、長汀兩地投入共建資金超5億元,吸引30多家企業入駐。作為最早入駐長汀的晉江企業之一,長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近年來實現長足發展。企業規模從一個廠區到兩個廠區,年產值從3000多萬元增長至10.6億元。

  綠水青山成為發展靠山

  近日,全省首批最美鄉村“福”路名單公布,長汀新臨線、中白線生態紅色路位列其中。

  車行其中,宛如來一場生態之旅:公路兩側四季常綠、四季有花。長汀濕地公園風景獨好,吸引著白鷺、鴛鴦等候鳥在此間駐留。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生動展現著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昔日的“紅色小上海”長汀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也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域之一。一場綠色新“長征”改變了這一局面。通過一任接一任的努力,濯濯童山重披綠裝,赤嶺荒山蝶變為綠色家園。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從這裡走向世界。

  如果說紅色是老區蘇區歷久彌新的底色,綠色就是老區蘇區彌足珍貴的亮色。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為做好這篇文章,福建高舉綠色指揮棒:對佔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和南平、龍岩、三明、寧德、平潭五地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到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

  生態治理力度非凡。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生態補償力度,重點安排老區蘇區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推動老區蘇區林業碳匯項目入市交易,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

  生態定力締造生態優等生,全省老區蘇區水、大氣、生態環境保持全優,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南平、三明、龍岩等重點革命老區森林覆蓋率均接近80%。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正成為老區蘇區的發展靠山。在福建老區蘇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愈發通暢。

  作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縣不斷探索林業金融創新,在全國率先推出用林權証直接抵押貸款的普惠金融產品“惠林卡”“興林貸”后,去年又率先上線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平台,解決了林權評估難、擔保難、處置難、流轉難等問題。

  “賣空氣”也能掙錢。三明在全省率先推行林票制改革,將村民在村集體與國有林場聯營山場中的股權價值量化,按當下評估值等額制發林票。林票具有流轉變現、融資貸款、享受分紅等權能。目前,三明已在211個試點村制發林票1.63億元,試點村村集體每年增收5萬元以上。(記者 張輝)

(責編:吳舟、陳楚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