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筑醫療高地 護群眾健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福建實施委省共建,推進醫療“創雙高”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疑難重症診療水平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這兩年,7個落地福建省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已有6個陸續開診,實現高位嫁接、技術平移。
福建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健康福建建設,讓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福建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改革獲得感、就醫安全感、健康幸福感不斷增強。
春華秋實,大地流金。
今年國慶長假,福建在有力有效的精准疫情防控之下,文旅市場供需兩旺。
放心出游的背后,是福建群眾對黨和政府全力保障人民健康的強大信心。
“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加醫療資源,優化區域城鄉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寄望殷切。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截至目前,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福建,省內新一輪醫療“創雙高”、首批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全速推進。聚焦群眾就醫“急難愁盼”問題,福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省內疑難重症診療水平,方便患者在家門口看大病。
七大項目密集落閩
1994年,福州長樂市民陳明的腦部腫瘤,是遠赴上海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良輔切除的。2021年,陳明腦部長了新腫瘤,但這次他不再跋涉——在家門口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周良輔打“飛的”而來,攜華山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專家團隊為他施治。
“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門口有好醫療資源的便利和福利。”陳明說。
醫生們的感觸同樣深刻。“手術難度很大,但我們現在有超高端手術顯微鏡、精准定位的神經導航系統、術中電生理監測系統、院際互聯互通的網絡支持等助力,能最大程度保障病人的安全。”參與陳明手術的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顧宇翔說。
250公裡外,廈門市民黃於連同樣對家門口的高質量醫療服務贊嘆不已。不久前,他意外查出胃癌、腹主動脈瘤並夾層及其他多處血管病變,在首診醫院緊急處理后,轉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救治。“本以為胃癌切除是個大手術,術后要躺十天半月,沒想到我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黃於連回憶道。
黃於連的病情其實很凶險,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普外科聯合心內科、神經內科、血管外科等多個學科對他進行了系統評估和全方位診療。“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根治腫瘤,還要讓病人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主刀醫生汪學非說。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都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前者位於福州濱海新城,后者位於廈門市區。這樣的布局,展現出福建以省會福州市和特區廈門市為中心,全力打造“閩東北”“閩西南”兩大醫療高地、讓老百姓就近看好大病的雄心。
2020年以來,福建先后推進3批7家醫院列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今年3月,福建省政府又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訂合作協議,依托部分省市中醫醫院,爭創中醫類區域醫療中心。
福建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楊閩紅表示,這是為了徹底改變福建省高水平醫療資源短缺,尤其是疑難病症方面醫學水平較弱,患者出省、跨區域就醫較多的現狀。
截至今年8月底,這7個項目中的6個已投入運營,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457項,其中填補省內空白41項、國內空白4項。2021年,試點醫院轉外就醫患者同比減少25.57%。
彎道趕超成功破題
福建,是首批國家綜合醫改試點省份。
2016年,福建醫改政策疊加效應開始顯現,初步達到了財政可持續、醫保基金可承受、醫院得發展、群眾就醫負擔有所減輕的改革預期。但綜觀全國,福建醫療資源總量、醫療技術水平的排名仍居中等偏后水平,與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地位和百姓醫療健康需求不相適應。
這一年,福建在原國家衛計委支持下,實施委省共建,推進醫療“創雙高”建設(即高水平醫院、高水平臨床專科和醫學中心),福建省立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及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三所省級高水平醫院,分別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三所國家級高水平醫院建立“一對一”合作共建。
然而醫學人才培養周期長,輸出醫院的“精准幫扶”又局限於優勢學科。向“醫療強省”邁進,如何加速?
福建開始探索實施“高位嫁接、技術平移”策略,即在就醫需求較大的重點疾病治療、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引入國家級優質醫療資源,推進與國內高水平醫院合作辦醫、同質化管理,實現彎道趕超。
2017年8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在福建省內率先開診,創新實施“同質化”管理,通過臨床雙主任制、執行主任/副主任常駐、高年資主治醫生組建醫療隊赴廈及行政垂直管理等多種模式,柔性引進上海總部高層次人才,並對不同層級的醫務人員進行分類管理。“現在,有140多名上海總部資深專家、骨干,以及中級職稱以上的醫師及護理人員常駐廈門醫院。”該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顧建英說,“無論是醫療水平、診療規范,還是工作流程、應急預案等醫院核心管理,廈門醫院都保持‘復旦中山標准’。”2020年,這家醫院入列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
此后,短短兩年內,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相繼落地,領跑全國。
有了“國家隊”的助力,福建的“醫防融合”、區域感染病學診療水平邁出新步伐。
比如,去年廈門市突發本土疫情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設計出“願檢盡檢”人群分流方案,建設並推廣院外核酸採樣通道,建立院內人員流行病學摸排工作機制,大大便利了群眾核酸檢測,也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內感染風險。
今年以來,福建省兒童醫院首次增設預防接種咨詢門診,為特殊人群的免疫接種提供咨詢服務,降低基層特殊人群發病風險。
正在加快建設的還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感染樓和病原微生物檢驗設施。“我們的感染樓編制床位200張,預計明年10月投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籌建辦執行主任柴大軍介紹,“它依托華山醫院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優勢資源,在張文宏教授團隊牽頭主導下,採取‘平戰結合、防治融合’的戰略,將建成集科研、醫療、教學於一體,並具有疑難重症診治水平和應急救治能力的感染疾病專科診療中心,助力福建省提升區域感染病學診療水平。”
如今,福建省內醫療“創雙高”建設成效亦開始凸顯。
目前,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附屬第一醫院已入圍全國百強﹔全省12個專科入圍全國專科聲譽10強提名,38個專業72個臨床專科進入華東五強或五強提名。2021年,三所省級高水平醫院設置院士工作站6個,從國內外高水平醫院和科研機構特聘教授74名,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509項。
去年,福建開始實施新一輪醫療“創雙高”,重點支持建設10個省級臨床醫學中心,鞏固加強2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省市三級醫院的薄弱專科中遴選18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以專科發展帶動省市三級醫院持續提升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還同步實施衛生健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
優質資源下沉共享
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之后,如何推進區域均衡布局?
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實現省市共建、網絡布局、均衡配置,是優質資源下沉共享的題中應有之義。
2021年8月30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三明市政府、三明市第一醫院就合作共建福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簽署協議。一周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便派出首批專家駐點三明市第一醫院,開展臨床診療和帶教,參與科室和醫院管理。一年時間,包括臨床科主任、護士長、中青年醫生在內,三明市第一醫院已有約40%中層管理干部完成進修。
他們的成長直接體現在救治能力上。今年7月,廈門市民劉敬業開車路過三明沙縣服務區時意外摔傷,造成小腿骨折合並血管損傷及軟組織缺損。緊急時刻,三明市第一醫院挂職副院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顯微創傷手外科主任醫師朱慶棠帶領團隊對其施以一站式修復手術。
“這樣的手術在三明是首例,但日后定會越來越多。”朱慶棠說。
去年以來,福建省共啟動首批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分布在三明、泉州、龍岩、莆田等地,促進優質資源均衡布局。一年多來,這4家醫院各項運行效率指標均在穩步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均有突破,高層次人員引進與培養步伐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4家醫院共開展新技術、新項目61項。其中,填補國內空白2項、填補省內空白11項、填補地市空白37項。
“大手牽小手”,一起快步走。目前,全省二級及以上城市公立醫院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全省組建醫聯體293個幫扶成員單位提升醫療技術與管理水平。今年以來,福建省推進組團式精准幫扶,指定省級和廈門市8家三級醫院採取“院包院”“院包科”等方式,對口幫扶25個薄弱縣(市)綜合醫院。
數據顯示,福建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總體成績排名從2018年首次考核的全國第15位升至2021年的全國第6位,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基本標准和推薦標准達標率均位列全國第8。
啟航新征程,放歌新時代。聚焦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的更高需求,福建將繼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速推進衛生健康各項工作,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提供健康保障。(記者 儲白珊 蔣豐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