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湖裡軍地共建共學神山教育基地全面升級改造  為市民打造優質紅色教育平台

2022年10月15日10:53 |
小字號

73年前的10月15日,新中國的五星紅旗插上廈門島。神山則是第一面五星紅旗插上廈門島的地方。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共同感受歲月變遷中歷久彌新的“紅色力量”。 

浴血奮戰

前仆后繼 紅旗插上鷺島

作為廈門島西北部制高點之一的神山,山體延伸入海,解放戰爭時期是國民黨守軍重點防御的一個要塞。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響了以解放廈門為中心的漳廈戰役,並於9月25日勝利完成漳廈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任務,解放了閩南沿海陸地,對踞守在廈門、金門兩島頑抗的國民黨軍隊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成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前線。按計劃,解放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一軍作為主攻部隊分別從東線、北線、西線強攻廈門島,神山正是解放軍西線登陸的目標之一。10月15日夜晚,東北風把海面掀起層層大浪,解放軍第二十九軍6個突擊營從同安、集美海灣出發,向神山、高崎、湖蓮、后蓮尾、陳厝一線發起進攻。二五五團一營教導員蔣永昌所在的突擊營,負責攻打高崎西側的神山。戰前,他代表全營戰士從團政委手中接過新制作的五星紅旗,發出氣吞山河的誓言:“人倒,也不能叫國旗倒!”戰士們誓言,堅決要把五星紅旗插上神山,向新中國獻禮。

10月15日晚9時許,解放軍二五五團船隊抵達神山以北灘頭,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踩著淤泥,奮力向岸灘沖擊。蔣永昌身先士卒,在戰斗中壯烈犧牲。為了將第一面五星紅旗插上神山,戰士們前仆后繼接力沖鋒,一人倒下,后面的戰士接過紅旗繼續向前沖。就這樣,8名戰士犧牲在了沖鋒的途中,第9名戰士終於將紅旗插上了神山山頂,戰士們用血肉之軀踐行了“人倒了也不讓紅旗倒下”的誓言。突擊營的戰士打下神山后,更打退了敵人7次反扑,為后續部隊守住了登陸場,慘烈的戰斗后,僅有二十幾名突擊營戰士活了下來。

當晚10時,解放軍終於攻下神山,染滿烈士鮮血的五星紅旗在山頂高高飄揚,后續部隊勢如破竹,於10月17日解放全廈門。10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把新中國國旗插上廈門島》為題詳細報道了這次戰斗,文中5次點到了神山。從此,湖裡殿前神山烙上了紅色印記,融入共和國的光輝歷史。 

1949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把新中國國旗插上廈門島》為題詳細報道了神山戰斗。(資料圖)

1949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把新中國國旗插上廈門島》為題詳細報道了神山戰斗(資料圖)。湖裡區委宣傳部供圖

60多年后的2013年11月,《廈門日報》上一則關於“解放廈門第一面紅旗就插在神山上”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當時還是神山社區黨總支書記的張水波帶著社區工作人員爬上神山,在密林中找出了被雜草掩埋了半截的碉堡。從此,張水波開始了神山紅色基因挖掘之路,他走訪解放廈門戰役親歷者和研究學者,悉心搜集、保存與神山紅色文化有關的資料,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神山通”。 

張水波正在軍地共建共學神山教育基地為大家講解神山戰斗經過。

張水波正在軍地共建共學神山教育基地為大家講解神山戰斗經過。湖裡區委宣傳部供圖

歲月崢嶸

昔日戰場 今朝鷺島“門鑰”

由於是第一面五星紅旗插上廈門島的地方,神山在解放后也被稱為“紅旗山”。20世紀60年代末,在神山東北腳下所修建的水庫,原先稱為殿前水庫,因為靠近神山,后來改稱為“紅旗山”水庫,簡稱“旗山”水庫。

光陰流轉,昔日驚心動魄的隆隆炮火聲,被熱火朝天建設的機器轟鳴聲所取代。神山這一帶,已建設開發為旗山工業園。20世紀50年代初,興建高(崎)集(美)海堤需要大量的石材,神山距高崎近又靠海,運輸便利,自然是採石的絕佳場所。採石隊日夜不停在神山放炮、開鑿,開採出數不盡的石料,裝船運送到海堤工地。為了這個“移山填海”的工程,神山貢獻出巨量的石頭,成為了偉大“海堤精神”的參與者和見証者。

1981年10月15日,湖裡的第一聲開山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神山所在的殿前街道高殿片區是進出廈門島的“門鑰”,堪稱鷺島門戶。站在神山頂向遠方望去,輪船依次入港、飛機劃過天空,片區附近東渡港、航空港、“五橋兩隧”齊聚,這裡是陸、海、空立體交通重地,成為連接廈門島與世界的重要節點。神山,又一次見証了特區精神的弘揚與實踐,留住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歷史瞬間。 

不忘使命

傳承紅色基因 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神山戰斗,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絕對忠誠、敢於犧牲、接續奮斗、勇毅前行的初心使命。追尋來時路,奮勇當先鋒,特區建設者們一代接著一代干,昔日小漁村如今正在“兩高兩化”中心城區建設中接續奮進。

今天的湖裡,已成長為常住人口超百萬、基礎設施完備、城市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心城區。產業園區拔地而起,城區面貌日新月異,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科教文衛蓬勃發展,湖裡是當之無愧的宜居宜商宜業創新熱土,無愧於革命烈士洒下的滿腔熱血。

今天的神山,正在開展軍地共建共學神山教育基地及周邊提升改造工作,以神山黨員教育基地為核心,按照“黨建引領、社區營造、產業導入、城市更新”的思路,塑造紅色文創小鎮,實現一個典型項目帶動片區整體發展,推動周邊“城中村”更新改造,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緬懷先烈,薪火相傳。作為神山宣講小分隊的一員,廈門外國語學校湖裡分校的八年級學生林思奇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人通過軍地共建共學神山教育基地,了解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應銘記歷史,致敬先輩,踔厲奮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

(葉舒揚 羅劍)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