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聚焦2022年福建城市建設品質提升

擦亮綠色“名片”、“活化”歷史街區……福州“扮靚”城市有新招!

2022年12月06日16:22 |
小字號

12月5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多家媒體組成的“城市建設品質提升媒體採風活動”走進福建福州,參訪了晉安生態廊道、白馬北路—烏山路城市精細化管理街區、台江區三寶城、煙台山花漾街區等品質提升項目。

為持續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福州市共策劃生成項目903個,年度投資目標1230.6億元,居福建省各設區市第一。截至11月底,完成投資1324.4億元。

串聯生態長廊,擦亮綠色“名片”

因地就勢的花木植被、波光粼粼的清澈湖泊、移步換景的“網紅”打卡點……冬日一大早來到晉安生態廊道,清新的“綠”扑入眼帘。

據了解,晉安生態廊道由牛崗山公園、鶴林生態公園及晉安湖公園組成,佔地面積約1710畝,集綠廊、水廊、風廊、生物廊、公共休閑廊於一身,不僅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而且承擔了重要的城市滯洪功能,是福州市晉安東城區面積最大、生態系統最豐富的城市生態廊道。

晉安生態廊道風景。林德軒攝

晉安生態廊道風景。林德軒攝

這條城市生態廊道如何打造?“這裡原先是座廢棄的渣土山。”晉安區園林中心副主任蔡穎介紹,為就地消化土方,設計結合現有山形,項目在南北兩側坡腳採用抗滑樁進行加固﹔從下至上分區、分塊進行場地整平密實,並結合排水系統,再通過植被恢復、人工造林等生態修復手段,使這座人造山體生機煥發。

“在生態水系方面,公園中不僅有潭有湖有河流,水型豐富多樣,留得住魚,藏得了蝦,還設計‘岸緩坡入水’的自然駁岸,打造舒適的濱水空間,讓市民更加貼近自然。”蔡穎說,不僅如此,項目更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方法,因地制宜,將公園塑造成了一塊吸水“海綿”,起到調蓄洪水,淨化水質的功能。

景區打造出四季景異、常年有花的景觀。林德軒攝

景區打造出四季景異、常年有花的景觀。林德軒攝

春有羊蹄甲、夏有荷花,秋有粉黛……為了恢復生物多樣性,景區打造出四季景異、常年有花的景觀。蔡穎還介紹,晉安生態廊道擁有山地、溪流、堤岸、湖體等多種類型的景觀,項目根據不同景觀類型採用不同特色的“喬木灌木地被”復層群落模式種植,構建具有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和動物棲息環境。

“返璞歸真的環境,郁郁蔥蔥的綠色,都讓人心曠神怡!”慕名來打卡“網紅”廊道的游客鄭女士說,行走在景區裡,看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葉,讓她切身感受到政府對生態的重視,以及在提升群眾綠色獲得感上所做的努力。

“活化”歷史街區,留住鄉愁記憶

“煙台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福州2200年歷史中軸線序列組織的最南段,自五口通商以來就是福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體現了福州近代以來包容融合和尊重互信的城市精神……”在煙台山花漾街區,倉山區園林中心主任李榮金邊走邊介紹道。

這有多元包容的“摩登秀”。倉山影院搭建公共文化舞台,煙山鵲橋愛情聖地芳華盡顯,百年石厝最美銀杏驚艷時光……李榮金說,項目融合煙台山的歷史文化,依托“三軸”“十三巷”,重現山地街巷格局,以“公共街區、風情薈萃、萬國掠影、活力商業”為特色,對街區因地制宜進行提升。

這有風情萬種的花漾地。“為營造百花齊爭春的效果,我們對街巷擋牆的植物採用‘垂下來爬上去’的綠化模式,並結合重要節點,以時令花卉搭配。”李榮金表示,該項目已美化窗台51處,增種花旦168棵,提升綠地4556平方米。

這有共治共享的好機制。“這裡不僅有聯名美食、文藝舞台、時尚IP代言等文創活動,還有數字科普、科技管養、體感互動等科技活動。”李榮金說,“我們將持續 以‘追求極致、營造浪漫’為目標,在為老福州人留住鄉愁記憶的同時,樹立國際現代化花漾街區的新旗幟。”

無獨有偶,為把非遺保護傳承與文旅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台江區圍繞南公園片區規劃建設福州三寶城也下足了“功夫”。

“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的傳統工藝技術被稱作‘福州三寶’,又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為‘榕城三絕’。”台江區副區長朱騰介紹,規劃建設中的三寶城是弘揚福州傳統文化、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的重要舉措,對於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意義重大。

朱騰表示,從2018年開始,南公園片區舊屋區開啟征遷,在“活化”河口歷史街區的同時,持續性提升打鐵港、達道河水系治理,建設南公園、打鐵港公園、南公小學、中選路等項目的配套設施,在完善片區人居環境品質基礎上,挖掘歷史底蘊、展示文化內涵。“我們還在激活傳統工藝古玩業態的同時,植入多元新業態,讓古厝展新顏,再現‘河橋街市’。”

據悉,今年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實地部署,通過以打鐵港河為繽紛活力景觀軸,國貨路為樂活公共服務軸,地鐵站點TOD為中心,打鐵港公園、南公園、光明港公園、南公河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為重要節點的“一心、雙軸、四節點”的空間結構規劃建設,進一步注入傳統工藝美術文化與產業,打造閩都文化國際名片、新文化地標。

精細化管理街區,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

車輛停放秩序井然、建筑立面干淨整潔、文化演出引人入勝……位於鼓樓區的白馬北路-烏山路城市精細化管理街區項目,北至楊橋東路、南至烏山路、西至西澗前巷、東至八一七北路,總面積約為1.9平方公裡。

據了解,該項目創建總投資約3.3億元,街區包含福州“三山兩塔”中的烏山、烏塔﹔街區內水系基本延續歷史河網布局,白馬河、東西河為福州古城的護城河,西水關為福州古城四大水關之一,都是承載居民記憶的“流動博物館”﹔街區內還有三坊七巷的街巷文化,以及閩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等民俗文化。

“我們以‘白馬水韻、烏石仙境’為特色的精細化建管街區,挖掘街區文創資源、山水資源、文化資源,結合精細化管理街區建設,系統推進街區特色載體建設、配套服務完善以及街區治理提升。”鼓樓區城管局局長馬清平介紹,項目內容包括營造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升級品質服務的公用設施,塑造精致優美的街容街貌,裝點山水城市的生態顏值,塑造風貌協調的建筑立面,共建井然有序的出行環境等。

馬清平說,為塑造精致優美的街容街貌,裝點山水城市的生態顏值,該項目致力於打造主題鮮明的街區IP,通過激活一條水街,塑造一條文道,進行整治提升。例如,在新西河河口、重點橋梁等區域,利用閩劇等傳統藝術典故,打造場景化空間場所﹔利用長達500余米的烏山隧道,融入山水主題,打造集表演藝術、光雕藝術、視覺藝術為一體的沉浸式演出。

而在“市容環衛”方面,項目採取環衛智慧一體化、數字化治理“牛皮癬”、電子化“門前三包”責任書、加強施工管理等舉措進行整治提升﹔在“市政公用”方面,採取無障礙設施與盲道等整治提升、強化市政設施巡查管養、提高市政設施病害修復效率等舉措進行整治提升﹔在“交通秩序”方面,採取道路交通網格化管理、科學管理路側停車泊位、智慧化行人過街設施等舉措進行整治提升……

“我們打造‘山水城市’,不僅要建設好,更要管理好,建管並重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馬清平如是說道。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