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年福建城市建設品質提升
龍岩長汀:“客家首府”微改造 古城古街古韻濃

隨著農歷“大雪”節氣的到來,“客家首府”龍岩長汀的寒意也漸漸濃了。在多次的修繕下,承載客家人記憶的汀州古城展現出別樣的“萬種風情”,放眼望去,古街巷中流光溢彩的紅燈籠增添暖意,洋溢著冬日喜慶的氛圍。
12月7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多家媒體組成的“城市建設品質提升媒體採風活動”走進福建龍岩,參觀了長汀古城花漾街區。
長汀古城牆夜景。林德軒攝
修舊如舊,“煙火氣”留下來
手工姜糖、長汀豆腐干、芋頭絲……冬夜,走進位於古城中心的店頭街,客家美食、古董古玩、傳統服飾琳琅滿目,處處充斥著朴實的“煙火氣”。據了解,始建於唐代的店頭街是長汀最具盛名的古街,南北走向全長466米,街面寬約3米,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業街區,“店頭”在客家話語中則指最好的商鋪。
店頭街充斥著“煙火氣”。林德軒攝
隨著歲月變遷,店頭街不復往日景象。多年來,店頭街雖然經過古韻汀州公司多次修繕,但由於管理缺位,導致街區深度不足,小巷內環境臟亂差,房屋空置率高,區域資產評估價值低,綠化缺失,成為當地百姓心中的痛。
而今,破舊的房屋被修補,街區排污、排水、標識、智能井蓋等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巷弄四季有花、移步景異,夜間經濟也發展得風風火火。店頭街居民李先生說,破舊的老街變成了文化味十足的街區,孩子們都想搬回來住。
古朴而整潔的老街。林德軒攝
作為2022年福建省級樣板工程,長汀古城花漾街區中的店頭街、南大街、縣前街3條古城街巷迎來了提升改造,包括完善配套設施、改造花卉植被、設計主題景觀,完善養護管理機制等,項目區域面積約1.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400萬元。
“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井市民的小巷是當地百姓的成長記憶、鄉愁記憶,我們在提升街區品質的同時,要讓街還是那個街、店還是那個店、味還是那個味。”長汀縣住建局四級主任科員戴榮平介紹,該項目在整體保護古城空間肌理和傳統風貌的基礎上,修舊如舊按照客家特色打造風格建筑群,改善街區原住民的居住條件,不僅留住了原住民,還延續了古城小巷的生活氛圍,保留住了活態的歷史。
保留歷史風貌,文化“名片”亮出來
白牆青瓦,古木參天。來到位於南大街的臥龍書院,滿滿的“書卷氣”扑面而來。據了解,臥龍書院始建於南宋,史籍記載為汀州最早的書院,朱熹、王陽明等歷代大儒都曾在此講學。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汀州籍土人取得進士功名的有309名,取得舉人功名的有1752名。
“臥龍書院佔地約20畝,由講壇、文昌閣、求真館、藏經樓、龍學館五座主體建筑構成,為遵從書院規制並按照江南園林格局,形成一軸區三庭院的布局。”長汀縣文體局文保中心主任陳俊亞介紹,提升改造后,書院周邊配以亭台、流水、連廊,形成古香古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成為長汀新的文化地標。
除了改造書院,長汀古城花漾街區還通過打造“街頭博物館”,亮出文化“名片”。拌曲、落缸、拌水、榨酒……在店頭街巷弄的林氏家廟裡,非遺傳承人林總正展示著汀州釀酒技藝。“汀州客家米酒為純糯米白曲發酵,獨樹一幟。”林總邊“炫技”邊介紹,它是根據歷代客家老百姓農耕勞作需祛濕、補充能量的需求而形成的半甜型黃酒。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盛滿客家米酒的林氏家廟,是清代磚木結構府第式建筑,也是客家宗祠建筑代表作之一。林總說,該建筑2009年公布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項目,2014年和2022年分別開展了保護修繕工程,目前不僅是宗族活動中心,還是汀州林氏酒業博物館及福建省級汀州客家釀酒技藝傳習所。
“林氏家廟的做法值得推廣。”陳俊亞表示,文物活化利用是保護文物的一種方式,就是讓來自古人的生活中文物“活起來”,讓它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長汀古城花漾街區圍繞客家宗祠、臥龍書院、千裡紅色交通線碼頭、紅色印刷所舊址、客家祭祀文化、特色民宿等紅色舊址、紀念建筑、人文景觀,串點成線拓展街區范圍。”戴榮平表示,留住古城的歷史風貌、歷史文脈十分關鍵,這不僅能引領長汀歷史文化名城消費熱潮,還讓街區成為汀州古城文化會客廳。
植入新業態,古城小巷“潮”起來
“快來坐坐,喝杯茶!”在縣前街“喵街烤肉”的門前,老板小鄧正和游客們熱情地打著招呼。小鄧來自長汀汀州鎮,是位“80后”創業青年。“起先我在北京工作,后來回到長汀時,覺得故鄉的老街修繕得很好,巷弄也和北京胡同一樣,很有人情味兒,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他說,在不少地方,有歷史底蘊的建筑都被改造成餐飲店,他便也嘗試著讓“自家”的老房子“潮”起來。
“我之前在丹東生活過一段時間,那裡的朝鮮烤肉味道很好,所以想做些長汀沒有的口味。”小鄧介紹,如今長汀古城中有不少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店裡生意算是紅火,“來旅游的客人常說我們的街區很有‘煙火味’!”
網紅烤肉店。受訪者供圖
小鄧的創業故事只是一隅。老街中“博古驛站”的民宿老板是位古董收藏家,在開店的同時,分享整櫃的“玩具”﹔巷弄裡鱗次櫛比的咖啡廳,開啟了不少青年“詩意”的創業之路……事實上,修繕后的歷史文化街區如何留下扎根小巷的文化創業者,如何在保持“原貌、原住、原味”的基礎上形成“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活”,也聚焦了關注。
戴榮平介紹,接下來,街區將開設紅色文創、特色餐飲、主題民宿、影視基地、特色酒吧、夜游汀江等綜合性業態,豐富紅色文化內涵,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由點到面深度開發街區資源,通過低投入、高產出帶動長汀歷史街區旅游產業發展,將曾經鮮有人涉足的普通街道小巷,實現“綠化花漾、文化花漾、業態花漾和體驗花漾”四個花漾,打造一個集文化展示、建筑創新、文創聚集、夜間經濟的綜合性特色街區。
“名街傳古韻,古城展新姿。”店頭街門前的一副對聯,道出了百姓對這座小城來年的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