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省發布村鎮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  包含七個方面23條經驗做法

2023年01月09日17:09 |
小字號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動,激勵各地積極作為、守正創新,推動互學互鑒、形成氛圍,促進全省村鎮建設服務水平和管理效能提升,日前,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各地申報的基礎上,結合日常資料收集和調研了解,對各地在提升農房建設品質、加強鄉村環境治理、推進閩台鄉建鄉創合作、培育典型示范樣板等方面的經驗做法進行梳理,形成了《福建省村鎮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具體如下:

一、農房質量安全管理方面

(一)健全完善農村建房管理制度機制

1.廈門市建立農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納管制度

廈門市住建局根據該市政府辦公廳出台的小散工程和零星作業安全生產納管辦法,會同相關部門制定農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納管辦法,並以翔安區內厝鎮作為試點,圍繞安全、質量和建筑風貌的管控,建立“三建房四責任五保障”機制﹔從全國征集編制了60套農村住宅通用圖集、修編12套2022版圖集,推動“圖集建房”﹔進一步明確區、鎮街、村居、業主四級責任,全面落實機構、制度、經費、執法、平台五個方面工作保障措施。在試點基礎上,制定全市實施方案,列出時間表、路線圖,建立督辦和考核機制,全面推廣。

2.三明市創新推行縣鄉村“房長制”

三明市住建局聚焦農房安全,創新推行縣鄉村“房長制”,以市政府名義印發“房長制”工作方案,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發“房長制”智慧平台,不斷深化“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體系,持續強化現場巡查指導、工匠管理、監管平台建設,推動“專業化、規范化、標准化”的農房建設管理體系建設。

3.福州市合力推進農村建房管理

福州市建立農房建設安全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分管副市長為總召集人,市建設局主要領導為日常召集人,市直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定期或不定期會商農村建房安全管理工作﹔市建設局、城管委、房管局、農業農村局、資源規劃局等部門成立五個市級專項督導組,包片督導所有涉農縣(市)區的農村建房質量安全、風貌管控工作,並督促縣級建立相應督導機制﹔市住建局會同市資源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印發《關於規范設置農房建設現場公示牌的通知》,統一規定農房建設現場公示牌的內容樣式,將工匠帶頭人、審批文件、農房建筑立面效果等納入公示內容,接受群眾監督,推動新建農房全部亮明“身份証”。

(二)抓好一線隊伍建設

4.三明市全面夯實農村建房一線隊伍力量

一是堅持第三方專業監管。三明市住建局推動全市11個縣(市、區)全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配備專業監管隊伍,嚴格落實專家到場督導制,對每一幢新建農房的施工關鍵節點和竣工驗收環節到場巡查,累計684次,實現農村建房“有專業的人管”。住建部門不定期對第三方服務情況開展監督抽查,確保巡查成效。

二是堅持工匠規范管理。全市11個縣(市、區)全部成立農村建筑工匠協會,納入工匠名錄人數8873人,通過制作農村自建房安全常識宣傳動畫視頻、專家授課、警示教育、第三方監理現場教學、技能比武等多種方式,開展工匠年度全員輪訓,累計培訓農村建筑工匠19400余人次。將工匠的施工行為納入第三方到場巡查內容,倒逼工匠規范施工質量安全行為。

三是開展施工現場線上評點。建立各縣(市、區)工匠技術微信群,屬地工匠8000余人、建筑專家400余人入群,對日常網格巡查發現的問題,以工地現場照片評點、視頻推送等方式,及時予以技術指導,提高現場問題解決效率。

5.莆田市城廂區多措並舉夯實基層技術力量

城廂區住建局推動農房建設領域率先引入監理服務,以2000元/棟的標准聘請第三方施工專業管理人員,對地基基礎、主體結構、模板腳手架、起重設備等施工關鍵節點及安全薄弱環節進行至少6次的在場監管。發動轄內優秀建筑施工企業與鎮街開展結對共建,嘗試借助企業的技術支持和專業力量,通過協助鎮街開展巡查、定期指導培訓等方式,加快培育出一批有專業知識儲備的基層管理人員。對建筑工匠履職情況開展評價管理,適時公布推薦名錄及黑名單。

(三)創新數字化管理模式

6.三明市永安市創新“智慧房長”監測模式

永安市住建局對標“房長制”落實,組織研發農房數字化動態監管平台(智慧房長APP),建立了“地上查、網上管”的“雙控”機制,實現巡查“一鍵留痕”、建設“一賬通管”“兩違”“一抓到底”、評價“一機考核”的農房建設數字化、智慧化監測新模式。

一是實現農村建房巡查“一鍵留痕”。組織研發全市農房數字化動態監管平台,實現農房建設數字化、智慧化管理。監管平台運行以來,錄入284條農房建設數據,移交處置“兩違”建筑10棟。

二是實現建設“一賬通管”。整合住建、自然資源、城管等職能部門數據,逐步建立農村宅基地及農房現狀數據庫,實現了農村建房的申請、審批、“四到場”服務及“兩違”查處等信息化管理,建立了新建農房“一房一檔”的數字檔案。目前,APP已有注冊用戶1008戶,175幢在建農房、6處新村點納入平台監管范圍,開展摸排村庄房屋417處,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提供農村建房技術指導450余次,制止糾正違建行為82起。

三是實現“兩違”“一抓到底”。按照“鄉鎮吹哨、部門報到”的模式,各鄉鎮(街道)通過智慧房長APP平台申請“兩違”建設處置,平台及時將“兩違”信息推送到具體職能部門,實現各級房長線上實時跟蹤掌握“兩違”處置進展。

四是實現評價“一機考核”。通過智慧房長平台,對鄉鎮(街道)的屬地監管職責、巡查網格員的巡查效果、農村建筑工匠的建房行為等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評價,自動生成階段性考評結果,促進工作落實到位。

7.寧德市屏南縣創新農村建房數字化管理

屏南縣住建局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探索創新,通過數字化技術,整合農村建房所需要素,研發系統性、集成化的農村建房審批安全管理平台。

一是開發審批平台。將分散在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住建等審批部門的農村建房審批事項梳理后導入平台,實現審批一體化、集成化,並開發了PC端、移動政務端和移動農戶端,讓群眾更加便捷、高效的辦理農村建房審批,真正做到“一次不用跑”就能辦好“建房一件事”,單棟農村建房審批周期由線下的35天縮短至線上的15天,有效解決群眾審批難問題。

二是實施便民服務。將農村建房必要的建筑風貌圖集、建筑立面、設計圖集、工匠、建材等要素整合導入平台,形成建房要素信息庫,讓農戶通過平台選擇適合自己建房的相關內容,確保農戶建房要素符合規范、質量達到標准,有效解決群眾設計、建房難問題。截至目前,群眾在線選用通用圖集10宗,委托設計63宗。

三是落實過程監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第三方監理公司指導網格員、鄉鎮安全管理員做好農房施工關鍵節點監督,制定農村建房安全五級“網格化”管理工作制度,探索全縣517名網格員巡查與無人機、自然資源部門衛星巡查相結合的全覆蓋巡查模式。

四是強化要素保障。平台嵌入了金融保險、水電開戶等推介服務功能,農戶可在平台上享受到建房“一攬子”服務。全縣累計發放優居貸5筆25萬元、發放村居貸28筆468萬元,有效解決群眾資金難問題。

(四)探索裝配式農房建設模式

8.三明市永安市開展裝配式鋼框架結構示范房建設

永安市住建局在示范房建設中,嚴格按照當地鄉村建筑風貌導則和農房建筑立面圖集要求建設,並試點採用裝配式鋼框架結構,在提升施工質量安全和抗震性能、保溫隔熱、綠色環保、縮短工期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二、農房建筑風貌提升方面

9.泉州市探索“1+2+N”裸房整治新模式

堅持以“抓城建提品質”為主要抓手,多措並舉探索“1+2+N”裸房整治模式新路子。2022年以來完成42033棟裸房整治,完成投資約21.48億元,完成任務量佔全省40%以上。

一是明確工作目標。將裸房整治列入市委“抓城建提品質”及鄉村振興2022年專項行動目標任務,按照“三年過半,五年完成”明確工作目標和進度計劃。

二是創新獎補機制。探索“政府+銀行+村民”模式,採取縣級補助、鎮級配套、金融支持、村民自籌等方式籌集整治資金,對立面裝飾、平改坡、特殊人群等給予不同程度的資金支持和獎補,對工作完成情況好的予以正向激勵,引導村民積極參與裸房整治,如南安市向陽鄉運用正向激勵措施,由鄉財政劃撥100萬元,對每季度考評完成或超額完成存量安排任務數的前三名村分別獎勵6萬元、5萬元、4萬元。

三是發動各方參與。將裸房整治工作納入績效考評,整治成效作為文明村鎮評選、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的依據之一,並以鎮抓村、村抓組、組抓戶的形式,織密網格化落實機制,壓實工作責任,做到“裸房”入網、入格﹔發動銀行等金融機構、第三方建筑公司、當地建筑工匠和群眾等多方參與,形成整治合力,營造良好氛圍。

10.南平市開展“三房”綜合治理專項行動

南平市政府辦印發“三房”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探索集既有農房(裸房)整治、危房處置、新建農房示范為一體的建設、管理、活化利用機制。2022年重點打造兩條市級示范帶:一是以武夷山度假區為中心,串聯五夫鎮鎮區、星村鎮曹墩村、興田鎮南源嶺村三個基本點。二是以政和縣石屯鎮為中心,連接石屯鎮工農村、石屯村、長城村、西津村、東平鎮碗廠村。示范帶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11.漳州市長泰區全域推動集約建房

一是用好資金激勵政策。創新推行“政府+銀行+村民”模式,用好信貸資金、財政資金、村民自有資金,區、鄉鎮對裸房外立面整治、“平改坡”給予獎補,並對年度完成任務排名靠前鎮村正向獎補。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方式,協調農信社提供建房貸款支持,專項推出“鄉村振興·安居貸”“鄉居貸”,單列5億元信貸資金,支持農戶裸房裝修等,多渠道解決群眾建房資金問題。

二是開展裸房整治攻堅。2022年組織全域裸房整治攻堅大會戰,完成3122棟既有裸房整治,實現全域無裸房。

三是因村制宜分類施策。針對全域旅游重點村,堅持整村“穿衣戴帽”,注重建筑風貌提檔升級,推動裸房整治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針對傳統村落和歷史名村,突出“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則,合理推進新型材料和鄉土材料結合使用,最大程度保護好傳統村落格局與鄉土氣息。

12.福州市閩清縣著力強化建筑風貌管控

編印了灰白、灰褐、土黃等3個色系各8套農房建筑立面圖集,滿足不同建房需求﹔將立面圖集管控要求作為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的硬性要求,各鄉鎮指定專人按照立面圖集七要素管控清單進行審批把關,並由建房人簽定承諾書﹔全縣271個村均以村規民約方式明確農房管控要求,相關部門對違反規劃和設計要求的不予辦理有關產權証。

13.三明市泰寧縣多措並舉提升農房建設品質

一是堅持第三方專業監管。縣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監理單位,對每一幢新建農房的施工關鍵節點和竣工驗收環節到場巡查並督促問題整改,累計實施在建農房監理及四到場巡查42戶126趟次。

二是堅持工匠規范管理。成立農村建筑工匠協會,公布249人的工匠名錄,縣財政每年安排6萬元補助。通過制作農村自建房安全常識宣傳動畫視頻、專家授課、警示教育、第三方監理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完成工匠全員培訓﹔建立工匠技術交流群,對日常網格巡查發現的問題,以工地現場照片評點、視頻推送等方式進行技術交流﹔出台《農村建筑工匠管理暫行辦法》《農村建筑工匠積分和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著手農村建筑工匠評價。

三是堅持建筑風貌管控。依托村民建房審批監管平台,按照《泰寧縣農房建筑立面圖集》明確的“七要素”管控要求,嚴把建筑設計方案審批、驗收關,累計退改違反風貌管控要求的建筑設計方案46個,對不符合風貌管控要求的不予驗收,相關部門和單位不予辦理水電入戶手續。

三、鄉村環境治理方面

14.三明市將樂縣積極推動“三合一”市場化運作

一是採用“一體化”模式。多次比選,確定採用EPC+O模式,將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提升、管網鋪設和運行管護“三位一體”捆綁打包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推進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建管一體化”。

二是建立“五統一”機制。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建立“統一規劃、統一工藝、統一施工、統一運營、統一考評”的工作機制,強化第三方運維實效考核,保障設施布局合理、運行穩定、尾水達標排放。

三是實施“一平台”監管。聯合生態環境部門搭建污水智慧監管平台,開發使用監管APP,實時採集流量、電量等相關數據,掌握站區運行情況,實現遠程監督,提高監管效率。

15.龍岩市武平縣探索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費征收方式

武平縣住建局積極探索開展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費征收工作,根據用途設置征收標准,隨自來水水費一並繳交。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自來水供應企業代征收的模式進行征收。2020年3月至今,累計征收鄉鎮污水處理費351.93萬元,統籌用於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付費及污水管網延伸建設。

16.南平市光澤縣全域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光澤縣住建局積極推進全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因地制宜採用濕垃圾發酵池處理設施,全縣86個行政村全覆蓋建成“可再生資源回收站”,每月收集可回收垃圾100余噸。建設二代漚肥池55套,其中,寨裡鎮在各村范圍內建成漚肥池17套,實現鎮域全覆蓋。平均每個漚肥池減少農村生活垃圾轉運量36%,節約轉運成本1.2萬元/年,產生有機肥1-2噸/(個·月),產生利潤924元/月,可用於支付保潔員基本工資,基本實現運營平衡。

17.莆田市湄洲島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海島模式”

湄洲島按照“模式的實效性、布局的合理性、作業的實操性”重構全島“上中下游”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

一是“上游”干濕兩分,服務關口前移。按人口180:1的比例為各村配備保潔員,採取“定人定時定片區”的收集模式,通過“劃片上門收集、定時段收運、定點二次分揀”的方式將服務關口前移,按照定人包片包戶的原則,由保潔員上門收運並作二級分類。

二是“中游”分類收運,防止“混裝混運”。全島配備72輛干濕收運的保潔車輛,按照“專色專運”的要求,清運車輛統一粘貼分類標識,將車身顏色與各品類垃圾桶顏色逐一對應。

三是“下游”完善末端,做到減量利用。建設垃圾資源化利用站,依托生活垃圾混合處理的成套化消納系統,利用高溫好氧發酵技術,縮短堆肥時間節約堆肥空間,各類有機垃圾實現90%減量化,產物滿足NYN-525有機肥料標准,用於全島園林綠化、農田土壤改良。構建可回收垃圾的市場化收運體系,與回收站點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收購台賬,加強監管指導。

四是全流程監管,形成有效閉環。搭建“湄洲垃圾分類”監管平台,由保潔員掃門牌二維碼,拍照上傳村民分類、投放情況。建立獎補機制,通過“日評分、月匯總”形成每戶村民分類積分,相應兌換獎品,進行鼓勵引導。建立分類運輸車輛身份識別、行駛軌跡等信息實時監控系統,形成覆蓋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置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廚余垃圾末端處置全程錄像管理,實時發現反饋存在問題。

18.泉州市惠安縣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

惠安縣地處東南沿海,每年產生牡蠣殼約9.5萬噸,約佔全市1/3、全省5.3%,牡蠣殼垃圾長期堆積,給當地造成很大困擾。縣城管局結合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原則,引進牡蠣殼資源化利用企業,依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體系,協調各鎮採取定點收集和零散收集相結合的方式,將牡蠣殼垃圾統一歸集到企業處理,轉化為土壤調理劑、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劑等新生物材料,實施資源化再利用,實現牡蠣殼垃圾“變廢為寶”,促進形成“牡蠣養殖-生產加工-垃圾清運-固廢處理-資源利用”的產業鏈。

四、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方面

19.南平市深化閩台鄉建鄉創合作

南平市住建局以“深化南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研究”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課題為契機,調研覆蓋全市80%以上的鄉建鄉創項目,及時疏通項目實施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組建服務專班,構建市、縣、鄉三級服務網絡工作機制,實施全程跟蹤、全程指導、全程服務,2022年累計推動23個鄉建鄉創合作項目簽約落地,其中20個列入省級補助項目。

一是建立項目謀劃“儲備庫”。結合集鎮環境整治、新時代農村社區建設、農村建房、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等工作,深化南台合作交流,梳理、儲備意向項目。

二是做好項目對接“中間人”。主動對接省青建協帶領台灣團隊赴現場對接項目,促成鎮、村業主與台灣團隊順利開展洽談並達成合作關系。對鄉建鄉創項目前期手續辦理、要素保障、施工建設、資金使用、駐村落地、方案溝通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幫助協調會商解決,加快項目落地見效。

三是當好政策宣傳“輔導員”。做好惠台政策解讀、案例宣介、政策輔導,促進屬地干部形成共識。

五、集鎮環境整治方面

20.福州市羅源縣打造起步鎮集鎮環境整治樣板

羅源縣住建局、起步鎮黨委政府創新“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著力培育集鎮新動能,打造宜居、宜養、宜業、宜游的新時代集鎮整治樣板。

一是凝聚多方力量,提升治理美。全縣將起步鎮集鎮環境整治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以黨建為引領,成立以縣分管領導為組長,起步鎮、縣住建局骨干力量為組員的核心攻堅專班,下設項目攻堅、環境督導、宣傳發動、文化研究4個小組,挂牌成立集鎮環境整治項目臨時黨支部,由科級領導分組蹲點一線、包片負責,做到項目清單成熟一批、推動一批、竣工一批。

二是立體融合整治,打造環境美。借助台灣專家團隊的理念和經驗,編制鎮區總體風貌規劃和整治策略,在提升環境質量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公共空間、塑造集鎮特色、提升集鎮溫度、培育集鎮業態、實施共同締造,用足用活用好省市縣各級各類資金5415萬元(兩年創建),分兩期推動41個子項目實施。

三是打造產業空間,賦能產業美。搭建本地農產品直播平台,改造活化舊幸福院為農特產品展銷中心,豐富游客品鑒場所,培育潮格尚書肉等特色小吃品牌,激發古街營商氛圍,推動農特產品“窗口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村民就業創業,發揮集鎮帶動村庄產業發展的作用。

四是惠及各類人群,展現人文美。深入挖掘“過火文化”等多項民俗遺風,通過文旅手段和業態活化,將民俗元素、民宿手法植入空間改造,構建“古厝+田園風光”,重修宋橋,打造記得住的鄉愁、看得見的文化、觸摸得到歷史的集鎮空間場景,惠及老人、少兒、婦女、返鄉青年等各類人群。

21.福州市永泰縣打造同安鎮集鎮環境整治樣板

永泰縣住建局、同安鎮黨委政府以文化、產業為核,以環境提升和公共空間打造為主要手段,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品牌集鎮,創建第1年累計完成投資2247萬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有效提升集鎮品質。

一是實施共同締造。廣泛收集民意,把“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干什麼”的理念堅持到底,發動群眾參與共建。

二是探索低成本整治法。在街區立面整治中採用統一店招、局部點綴等低成本整治法,降低成本,保持了協調,打造多處村民休憩微空間、串連步棧道,全面實施公廁等公共場所無障礙改造。

三是抓公共空間建設和特色挖掘呈現。通過新建改造、融入同安建筑文化,建設了大眾茶館、長者食堂、農家書屋、細茶品鑒館、博物館、觀景平台、同安電影院等空間,豐富群眾生活、展現文化特色、助力產業發展。

六、新時代農村社區建設方面

22.泉州市永春縣探索新時代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永春縣住建局、吾峰鎮黨委政府引入一流鄉建設計團隊,著力打造地域特色彰顯、傳承傳統文化、完善鄰裡關系、促進城鄉共享的吾西村新時代農村社區項目,已建成10幢示范農房、1幢社區民俗文化活動中心,完善相應的社區道路、污水管網、綠化景觀等。

一是創新農房設計。傳承創新永春傳統建筑風格,體現當地鄉村風貌﹔注重宜居性和孝悌文化傳承,一層老人房進行適老型設計,三層按當地民俗設計了祭祖堂﹔引入“借景”理念,景觀好的一面設計大窗或落地窗,促進民宿培育﹔注重控制造價,主體+外裝修+門窗每平方米綜合造價1800元左右。

二是創新社區規劃。注重鄰裡關系塑造,合理安排房屋聚落、人文、生態的關系,社區內建設有村民活動中心,包含戲台、多功能會議室、日常照料中心(老人食堂)、婚喪喜慶流水席、特產商店、圖書室(可服務兒童的公益性場所)等功能空間,滿足老幼婦等各類群體和城鄉融合需要。

三是創新傳統傳承。突出“孝道”傳承,農房一層出戶和全社區無障礙設施(行)、眾多戶外交流空間等(日間陪伴),進行設計建造﹔注重民俗文化傳承,設計建造戲台和婚喪喜慶流水席空間。

四是創新建房模式。探索建房戶按戶辦理農房審批手續,按照“農戶出一點、銀行融一點、鎮村投一點、向上爭取一點”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靈活採取農戶個建和統一承建相結合方式推動小區建設。

五是創新工作方法。全過程實施共同締造,設計階段,組織設計團隊開展村民問卷和入戶調查,充分採納村民有關老人房、祭祖堂、儲藏間、房前屋后種菜空間等訴求﹔建設階段,組織村民成立建房管理理事會,建立村民監理工作群,全過程參與監督,並制定社區《共管機制》和小區管理規定。

七、項目管理方式創新方面

23.寧德市推廣應用“工料法”

寧德市住建局聯合相關部門,在總結屏南縣“雇工購料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台《關於進一步推行屏南縣“工料法”的實施意見》,在全市項目總投資在100萬元以內的傳統村落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中推廣使用“工料法”,由項目業主採用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本村村民或自行組織勞務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規范、細化“工料法”項目立項、設計預算、組織監理、項目實施和驗收決算等五項實施流程,完善縣級部門監管職責,加強質量安全監管,落實技術保障,提升項目實施的效率、效益,促進村民家門口就業和增收。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