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局之下的寧德時代:“跑馬圈地”只是為了生存?
“電化學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遠遠大於已知。”這句話,曾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電池創新的暢想。
沒想到,在創新基石之一——鋰資源上,寧德時代率先體會到了“未知大於已知”的焦慮。
為了緩解“鋰焦慮”,新年伊始,寧德時代就開啟新一輪“買買買”模式。在A股兔年首個交易日,寧德時代拋出238億元的投資計劃,布局動力電池回收業務。而不到一個月前,寧德時代經過多輪鏖戰,剛剛以64億元的重整價格將一鋰礦收入囊中,被業內稱為“天價鋰礦”。
此前,寧德時代管理層曾解釋,公司通過這兩種方式布局上游原材料領域:一是提前布局,加大材料回收能力的建設﹔二是通過子公司投資礦業開發。
不過,在業內看來,寧德時代此舉已明顯透露出鋰電產業技術發展受到限制。“在技術無法突破之前,企業隻能選擇在原材料業務上‘跑馬圈地’。一旦無法解決‘鋰焦慮’,或將面臨無法預估的隱患。”這個說法,似乎已成為行業共識。
頗引人深思的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新興行業竟被上游原材料“卡脖子”,為此行業龍頭不惜成本也要向上游布局,為的僅僅是自身的安全和穩定?
電池回收能否構建“護城河”?
近年來,隨著鋰價格瘋漲,廢舊電池竟從“破爛”翻身成了“礦山”,成為行業緩解原材料焦慮的希望之一。
1月30日,寧德時代公告稱,擬不超238億元在廣東佛山投資建設廣東邦普一體化新材料產業項目。項目建設具備50萬噸廢舊電池材料回收及相應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三元正極材料及負極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
對此,寧德時代也明言,這是為了“保障公司上游關鍵資源和原材料供應”“降低公司生產成本”。
作為行業龍頭,寧德時代在電池回收業務的布局上一直很積極。加上本次投資,在一年多時間裡,由廣東邦普實施的電池回收項目已完成三次“加薪”。據一位接近寧德時代的業內人士透露,頻頻在二次利用上出招,主要還是為了未雨綢繆。
“除了國內買礦、出海買礦之外,回收業務已成為行業儲備鋰資源的第三條路。”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說,頭部企業對原材料需求較大,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和成本。從寧德時代的布局來看,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回收網點,有利於形成規模化回收鋰資源,降低企業成本。
據悉,新能源汽車電池的使用壽命通常為4-6年,我國首批新能源汽車上的動力電池將迎來“退役潮”。高工鋰電數據顯示,初步推測2030年將有237.3萬噸動力電池退役,對應1074.3億元的市場空間。
雖然電池回收業務尚處於萌芽階段,眾多“玩家”卻早已入場。中航鋰電、奔馳、吉利汽車等紛紛跨界或者加碼,甚至連特斯拉也加入了電池回收市場。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國內電池回收現存企業超7萬家,其中2021年、2022年新增數量分別為2.5萬家、3.5萬家,佔比超八成。
“這也導致了產能明顯過剩。”在第四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韋洪蓮直指行業“痛點”,一年回收的廢動力電池就20萬噸,而目前已批復的回收產能則為147萬噸,產能利用率不到20%。
在產能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又一波新產能上馬開工。欲借此業務建成另一條“護城河”的寧德時代,是否能如願?
不少業內人士對此項業務持觀望態度。“動力電池回收業務對於技術要求很高。專業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開拓此項業務,獲得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表示,其實業內都心知肚明,新造一個電池,肯定比回收再生產電池要容易得多。
對於電池回收業務,寧德時代似乎寄予厚望。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曾毓群表示,“到2035年后,循環利用退役電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市場需求。”
不吝“天價”買礦為哪般?
“上游原材料資本的炒作給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了短期的困擾,實際上礦產資源並不是產業發展的瓶頸。”曾毓群曾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到,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TWh鋰電池,所以這並不是資源的問題。
令人疑惑的是,在鋰資源爭奪戰中,卻不乏寧德時代的身影。1月13日,雅江縣人民法院裁定批准斯諾威礦業發展有限公司重整計劃。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寧德時代拋出的64億元重整方案最終贏得了這場鋰礦爭奪戰。
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於,這64億元到底花得值不值?在《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其中16.4億元用於債務清償,48億元作為斯諾威公司出資人100%股權的補償金。值得關注的是,在2018年末,斯諾威礦業100%股權市場評估價值為22.34億元,如今已是兩倍溢價。重整方案一經發出,就被市場稱為“天價鋰礦”。
“眾多領軍企業早已明確,務必在全產業鏈上布局,絕不能在產業鏈上的任何一環被‘卡脖子’。”張孝榮表示,對新能源行業來說更是如此,尤其是對上游資源企業的布局,如果不能解決“鋰焦慮”,可能會留下發展隱患。
張孝榮稱,不去爭不去搶的話,別人就會去佔領,有利的市場空間很快就會被逆轉了。
事實上,面對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寧德時代就曾在原材料業務上吃過虧。在收購千禧鋰業時,寧德時代曾被莫名地“放鴿子”,背后截胡的正是來自同行。
除了動力電池市場外,儲能市場的持續擴大,也更加奠定了鋰礦“白色石油”的角色。“鋰礦屬於有限資源,對鋰礦消耗的加速,鋰電池原材料價格還將持續高企。”林示表示。
眾所周知,新能源行業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寧德時代擁有雄厚的資金資本,具備競爭優勢,若如曾毓群所言,“上游原材料炒作帶給電池產業鏈的是短期困擾”,那麼天價買礦背后是否還有其他考量?
“伴隨著新能源行業滲透率擴大,鋰電池板塊未來的成長空間將是確定性的增量市場。”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長期跟蹤鋰電產業,在他看來,有實力的企業盡早布局上游的鋰礦資源、搶佔先機,鎖礦搶礦成為“資源為王”時代下最有安全感的操作。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身處產業格局、分工方式未定的新能源行業混局中,企業選擇“跑馬圈地”顯然更為重要。誰掌控了“鋰”,誰就在新能源領域佔據了主場。
高成本之下,行業能否健康發展?
投入上游資源都會增加成本,最終由消費者買單。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38.9萬輛,同比下降7.3%,環比下降48.2%。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表示,今年以來,由於鋰和鎳等原材料漲價導致動力電池價格上漲的速度大大出乎業內預期,因此在動力電池漲價后的車企壓力非常大,隻能通過漲價來緩解成本壓力。
鋰已經實際上成為限制電動車普及的重要因素。如何保証原材料的價格穩定,解決當前的“痛點”是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行業亟需解決的事情。
“用現價買未來,確實需要謹慎。”崔東樹表示,特別是在價格瘋漲的風口浪尖之時,抱著資源不放或將助推新一輪漲價。需要創新技術實現類似鈉離子電池等的多元化資源匹配。
據悉,行業正嘗試通過技術研發,擺脫上游原材料的限制。鈉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固態電池、超級電容等均成了電池研發的新方向。
有業內人士認為,氫燃料電池市場化有望成為緩解“鋰焦慮”的一大突破口。“當下,氫燃料電池在存儲、運輸上存在一些技術難題。一旦技術取得突破,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將加速進入現代生活。”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研究的寧德師范學院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賴聯鋒如是說。
對於正處於行業大變局中的新能源行業來說,該如何尋找一個更穩健的未來?“決定一個行業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在於技術,不應該是資源。”賴聯鋒表示。
那麼,技術創新究竟指向何方?“鋰焦慮”何時能解?業內眾說紛紜,各有見解。
但,技術創新的意義正是“把未知變已知”。在充滿未知的電化學世界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