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虫”感染率很低,牢記三點就能有效預防
最近貴州的苗女士在網上持續記錄自己的孩子小丁(化名)生病就醫的經歷。根據苗女士所發信息,她6歲多的兒子小丁去海南旅游回家后出現發燒症狀,發燒10余日不見好轉,輾轉到幾家醫院就醫,最終孩子確診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感染而引發的腦膜炎。苗女士的經歷讓一些計劃暑假帶孩子去海邊休閑度假的家長們感到不安。
天津大學泰達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王一旻表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為阿米巴原虫的一種,雖然阿米巴原虫(俗稱“食腦虫”)引發腦炎致死率較高,但發病罕見。成人和兒童在游玩中做好防護,一般就不會被感染。
“食腦虫”並非吃人腦
“‘食腦虫’這個名字聽著挺嚇人,但其實它並不會吃人的大腦。‘食腦虫’會破壞腦組織引發感染,導致急性出血性腦膜炎,甚至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王一旻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除了感染小丁的罪魁禍首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外,還有福氏耐格裡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它們是目前已知的3種可以引起嚴重腦部感染的阿米巴原虫。
據了解,阿米巴原虫屬於單細胞生物,通常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溫暖的淡水、土壤或腐敗的有機物中。阿米巴原虫可以通過人體鼻腔、呼吸道進入人體,也可能通過人體皮膚的切口、潰瘍或其他開放性損傷進入人體。此次據小丁媽媽回憶,可能是由於孩子在海邊玩水玩沙導致的感染。
阿米巴原虫侵入人體中樞神經后會迅速繁殖,然后沿著腦膜向腦中心部位播散,引起化膿性腦膜腦炎、血管出血和腦實質壞死。由於阿米巴原虫在自然界以吃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為生,它們的體內經常寄生著許多細菌,因此還有可能把細菌帶入大腦,引起細菌性炎症。
“由阿米巴原虫引發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分為兩大類: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和亞急性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王一旻解釋,前者的患者會出現高熱、嚴重頭痛、畏光、惡心、嘔吐、行為異常、癲癇發作和精神狀態改變等症狀。“這種腦炎發病極快且極其凶險,從出現症狀到死亡的平均時間為5.3天。”
相比而言,亞急性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病程更長。症狀一開始可能很輕,然后是持續數周或數月的症狀加重,從頭痛、低熱、視力障礙慢慢發展為顱內壓異常、癲癇發作、意識喪失、昏迷和死亡。該病從感染到死亡的時間中位數為24天。
如何預防“食腦虫”感染
“被‘食腦虫’感染很罕見,全球報告的總病例數不超千例,國內保守估計隻有幾十例。”王一旻坦言,自己從醫20多年,隻在教科書上看到過這種病例,在臨床上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患者。
“一旦腦部被‘食腦虫’感染,總體預后很差,死亡率高。”王一旻說。
目前沒有治療被“食腦虫”感染的特效藥,也沒有相關疫苗。首選治療方案也都是基於以往的治療經驗總結出來的,治療藥物包括噴他脒、磺胺嘧啶、米替福新、四環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苯達唑、氟康唑和氟胞嘧啶等。並且所有成功治療案例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藥物治療,且成功治療的患者數目非常有限。
王一旻強調,雖然較難治愈,但大家也無須過度恐慌。在日常多加防范,就不會被“食腦虫”感染。
首先,“食腦虫”的感染率很低。以福氏耐格裡阿米巴原虫為例,研究發現其暴露發生率很高,但感染發生風險每百萬次接觸隻有2.6例。人體自身免疫力可以抵御阿米巴原虫的感染。
其次,不要在野外溫暖的死水裡玩,特別是在身體有開放性傷口的時候﹔在淡水、溫泉和其他未經處理的熱水體中游泳時,保持頭部在水面以上﹔避免潛水和跳入停滯的淡水中,不要挖掘或攪動水體底部沉積的腐敗物。
此外,如果身體出現相關症狀,例如頭痛、發熱、嘔吐、嗜睡等,一定要及時就醫。“從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感染的發病病程上來看,幾乎所有的文獻都表明感染的最初表現是局部的皮損症狀。”王一旻表示,如果能夠在皮損階段就進行診斷,基本可以治愈。(記者 陳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