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同安灣畔  漁村新生

2023年09月13日09:15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同安灣畔 漁村新生

  丙洲漁村啤酒節

  廈門科學城——創谷

  “環東風情季”系列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

  廈門同安美林街道后田社區

  環東浪漫線

  核心提示

  2006年啟動的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貫徹廈門“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布局,是廈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

  多年來,環東海域的開發不僅深刻地改變了廈門發展格局,也涉及約10萬農村人口。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受養殖退出工程影響的漁民們。

  曾幾何時,保姆、保潔、保安,環衛、保衛,“三保兩衛”成為環東海域不少漁民的職業標簽。昔日的漁老板,在廈門跨島城市化進程中,經歷了失落的歲月。

  歷經十余年的建設,環東海域沿線的漁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廈門環東海域開發,不僅為產業發展騰挪出空間,保障了重要民生配套用地需求,也激活了漁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上岸后的漁民如何干好老本行?島外農村如何融入城市化進程?環東海域開發如何成為富民工程?

  這個暑假,廈門同安環東浪漫線上的漁村格外熱鬧。

  一場以食、逛、嘗、品為主題的“環東風情季”活動,打包區域內旅游資源,抱團引客,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前來打卡。

  沿著環東浪漫線,后田、潘涂、丙洲等漁村輪流“請客”,拿出“一村一品”,成功釋放漁村獨特魅力,打開了文旅產業的想象空間。

  人氣聚,城市興。漁村出閨,是環東海域歷經多年開發后結的碩果。它佐証了跨島發展的潛力,也讓融入城市發展的新漁民找到新的致富出路。

  沒養海蠣的“海蠣第一村”

  夜幕降臨,廈門同安區美林街道潘涂社區海蠣集散市場喧囂已褪去。最后一輛載貨摩托車駛出市場后,林合社開始指揮清掃場地。

  這個海蠣集散市場,每天平均有近600噸的海蠣從外地運入。經過清洗加工后,再從這裡銷往廈門各個角落。這裡人稱“中國海蠣第一村”。

  整個暑期,因為同安在后田、潘涂、丙洲等濱海漁村舉辦的“環東風情季”系列活動,林合社都在忙碌著。看著游客來來往往,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離市場不遠處,佔地3500平方米的潘涂海蠣夜市開始傳出煙火味。50個海蠣主題特色小吃攤點的老板吆喝著,招徠路人品嘗。從市場運出的新鮮海蠣,不少流向這裡,成為游客的盤中美味。

  現年60多歲的廈門市潘涂海蠣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秘書長林合社,是潘涂的老海蠣人。他經歷了潘涂海蠣產業的浮沉。採訪他時,他對潘涂海蠣如數家珍。

  “潘涂人養殖海蠣從明朝就開始了。400多年前,我們這有一個鄉賢名叫林一材,是明隆慶年間‘三省參政’。在林一材的帶領下,潘涂祖輩多以海蠣為生。”林合社告訴記者,20世紀60年代,因為潘涂村養殖海蠣的先進經驗,同安縣成為福建省海蠣養殖先進模范縣。

  雖被稱為“中國海蠣第一村”,但從2006年開始,村民們就不能在本地養殖海蠣。

  那年7月,廈門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首期工程正式開工。彼時已開始的養殖退出、灘涂清淤工程,已有24%的網箱養殖、71%的淺海吊養、60.7%的灘涂養殖完成退出。林合社就是退養人之一。

  村裡無海可養,有悠久精湛海蠣養殖技術的潘涂村漁民何去何從?

  “潘涂人愛拼敢贏,不少人開始走出去尋找出路。”林合社說,2006年開始,潘涂人北上南下,奔赴福建、廣東沿海等地海域,廣置海地發展灘涂養殖海蠣。

  沒有丟掉祖傳的養殖技術,如今,潘涂人在全國沿海各地養殖面積達6.3萬畝,養殖年產量約45.4萬噸,產值約4.5億元,帶動約2萬人就業,海蠣經濟產值佔福建海蠣產值的20%。目前,廈門人吃的海蠣有七成是潘涂人養的。

  走進潘涂海蠣集散市場,海蠣產業從業者來回穿梭,送貨、進貨車輛絡繹不絕,洗海蠣、剝海蠣景象忙碌。夜市上,特色海蠣美食、海鮮大排檔、燒烤……各類餐飲店人聲鼎沸。遠處,還在搭建中的海蠣廠房,彰顯海蠣產業的欣欣向榮。

  不養海蠣的潘涂,為何要付出不低的運輸成本將海蠣運回本地集散?潘涂社區黨委副書記林育林講述了前因后果。

  “簡單說,就是盡可能地想把產業留在潘涂。”林育林說,潘涂有3000多人從事海蠣產業,其中,許多是年紀較大,無法從事“三保兩衛”的潘涂老人。集散、加工市場建在潘涂,能夠解決他們的就業難題。

  批發、零售、深加工、消費,擴容中的海蠣集散市場,計劃收納潘涂所有從事海蠣生意的村民,並通過產品研發,做大海蠣產業。

  林育林介紹,潘涂社區已經與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展開合作,對海蠣的養殖和深加工產品進行研發,目前已開發出Q彈口感的海蠣食品,不久的將來還要引進海蠣新品種,提高海蠣品質。此外,與漳州企業合作開發的海蠣預制菜已遠銷全國。

  如今,環東海域的開發,帶來了新城的崛起,這更讓潘涂人嗅到商機。

  “我們正對海蠣加工進行規范化統一管理,在集散中心實現一站式採購,還成立廈門市潘涂海蠣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提升海蠣產業的價值,為海蠣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林育林表示。

  同安區文旅局副局長趙飛羽表示,深入挖掘海蠣文化,打響海蠣美食品牌,同安正借助環東浪漫線的超強人氣,將潘涂打造為游客的歇腳地和美食中心。

  城市化路上的漁村蛻變

  在環東海域的開發中,退養上岸的漁民遠不止潘涂人。

  同安區美林街道后田社區,居民曾世代以海營生,在21世紀初仍以海產養殖、加工、銷售為主要收入來源。2006年,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啟動,后田社區配合進行了約16800畝海地、720畝林地的退養退耕征收工作。

  “2009年開始,漁民們逐漸探索相關的海鮮餐飲行業,在沿海避風塢周邊的靠岸閑置船隻上,陸續經營了50多家規模大小不等的漁船大排檔。”后田社區黨委書記林國陽說。

  但由於漁船大排檔管理粗放,對避風塢及周邊灘涂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2017年開始,在有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下,漁船大排檔轉為上岸經營,在濱海西大道及天馬路沿線形成海鮮一條街。

  如何為海鮮一條街引來人流?后田人在“環東風情季”系列主題活動裡找到答案。

  景區熱鬧非凡、商圈人頭攢動、演出一票難求……7月開始的“環東風情季”,點燃了濱海小漁村的文旅氛圍,也讓后田特色秀了一把。

  仲夏之夜,后田社區的28家海鮮大排檔和10多家小吃商家集體亮相。酒花的醇厚香氣在空氣裡彌漫,海鮮卷、海蠣炸、土筍凍等各類美食令人目不暇接,游客們觥籌交錯、大快朵頤……

  在后田社區的紅磚古厝群中,為期3天的活動場場爆滿,還有不少島內居民和來廈旅游的游客慕名前來。

  “周五賣了1000條海鮮卷,周六周日都是800條……”后田社區居民林玉芬拿著手機向記者展示銷售記錄。她在社區裡經營一家小吃攤,以海蠣炸和海鮮卷為主。據她統計,在漁村啤酒節結束后,光是海鮮卷的每日銷量就上漲30%,這還是因為小吃攤人手有限,限量銷售。

  盛景的背后,是一部小漁村的轉型史。

  “我們希望能將海鮮卷打造成后田社區的名片,集中資源讓會做海鮮卷的居民都參與進來。”美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史曉鈞說。

  現在的后田,避風塢逐步恢復了漁村原貌,親水海岸因同安濱海浪漫線建設景色優美。從漁船大排檔,到離海轉岸的特色海鮮餐飲,后田正努力打造轉型升級的產業基礎,實現漁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環東海域建設發展的東風,同樣也吹到地處同安區和翔安區交界處西柯街道丙洲社區。

  作為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漁村,丙洲是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曾以海上運輸和海上養殖為主,盛產牡蠣、對蝦、蟶、花蛤及魚類,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同安梭船、南拳等,“丙洲煎蟹”傳統美食聞名遐邇。

  環東海域多為灘涂,丙洲島村民將其開發為魚池、蝦池養殖地。2007年,環東海域整治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養殖清退、清淤吹填,村民們的傳統生計面臨轉產轉業。

  源起蔚藍,向海而生。數次的產業轉型,卻並沒有擊垮這個小漁村,丙洲在轉產轉業的挑戰面前迸發活力和韌性,將愛拼敢贏的漁家文化刻進骨子裡。

  “目前正在推進火車頭海鮮廣場及農貿市場的落地,不僅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能為丙洲社區帶來上千個就業崗位。”西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永謂介紹,街道、社區計劃引入社會資本,形成集聚效應,發揮村民特長,促進島上海鮮餐飲業發展,形成丙洲美食打卡地標。

  8月11日,邂逅丙洲·“蟹蟹”有你漁村啤酒節如期舉辦,為期5天的活動吸引數萬人次參加。借著這股“環東風情季”的東風,社區正有序推進傳統古厝活化利用、陳化成紀念館文化傳承項目以及“島上花田”等項目落地。

  “丙洲社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三年規劃正在推進當中,共策劃生成10大類37個項目,總投資30273.31萬元,調蓄湖周邊環境整治、農貿市場建設等16個項目已經啟動並初見成效。”丙洲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清火說。

  跨島發展的致富新機遇

  漁村新生,不僅於此。

  按照廈門市的規劃,廈門正分別從基礎設施跨島布局、產業結構跨島優化、民生和公共服務跨島覆蓋、鄉村振興戰略等4個方面提出推進跨島發展。其中,“同安重點發展生態休閑與文化旅游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健康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現代都市農業基地等”。

  沿著這個方向,同安新城提出以產城融合、宜居宜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化典范新城”為目標,擬打造信息研發、高端制造以及新經濟、旅游度假等融合發展的新城。

  在城市化進程中,漁村如何定位,才能把准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

  “城中村是新城建設中無法回避的一種城市形態。我們花了大力氣開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攻堅戰,推動濱海漁村與新城建設共生共榮、相得益彰,漁村老百姓的獲得感溢於言表。”同安區委副書記許永良表示,截至目前,同安新城片區已建成各等級道路總長約200公裡,水、電、氣、污等市政基礎配套基本建成。

  全長50.6公裡的環東浪漫線,同安段18.3公裡已全部建成。這條濱海步道,環繞整個環東海域岸線,節假日吸引游客日均超10萬人次。2020年、2022年廈門環東半程馬拉鬆賽在環東浪漫線成功舉辦,成為廈門旅游新地標。

  環東浪漫線沿線的漁村,成為首批受益者。沿著環東海域,將后田、潘涂、丙洲等社區串珠成線,在城市中心打造出一條帶動漁村發展的致富線。

  趙飛羽介紹,以環東浪漫線為紐帶,沿線酒店、公園、游樂園、體育運動、水上活動等文旅基礎設施星羅棋布。這條浪漫線上,有全市最大的體育運動訓練中心,有方特夢幻王國、東方神話、水上樂園等三大主題樂園,年游客量約400萬人次。萬豪、萬麗、特房波特曼和方特等酒店建成后,將在環東浪漫線上形成濱海高端酒店群,吸引大批海內外賓客入住。

  沿著七彩步道,產城人融合的生態海灣新城呼之欲出。

  “同安區是踐行廈門跨島發展重大戰略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力軍。”許永良表示,由天馬山延伸至同安灣海域,同安串聯起山海綠色通廊,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營造“園在城中”的綠色生活環境,打造出綠色生態濱海灣區。

  碧海藍天的美景,提升了城市品質,也騰挪出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通過整治和打造,同安新城從一片灘涂化作產業聚集高地。銀城智谷、環東雲谷、美峰創谷,同安新城“三谷”樓宇招商空間總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目前已入市65萬平方米,已銷售、租賃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未來,這裡將崛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家居智造、現代流通、食品與都市現代農業等4條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新文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業興,城市興。漁村的發展,有了光明的未來。

  “未來,我們將依托漁村特色,重點打造環東海域高級商圈,包括城市夜文化、網紅打卡點、婚紗攝影等。同時,發展同安特色鄉村旅游,依托方特夜場、同安影視城夜場、鄉村特色美食和同安非遺等,形成蓮花康養微度假、溫泉度假、研學旅游的農文旅體系,通過鄉村旅游進一步為鄉村振興賦能。”趙飛羽表示。

  十多年前,環東海域同安灣裡,漁排養殖隨處可見,近海淤泥裡到處插著養海蠣條石,海岸上成片排列著豬圈、魚塘。

  十多年后,沿著環東浪漫線,藍天碧海、連片紅樹林、綠意盎然的公園草地相映成趣,生態好、環境美、產業興正成為同安新城的鮮明標識。

  漁村新生,城市漁民再“開海”。在同安描繪的“科學灣區 未來之城”圖景中,環東海域將成為致富海,造福一方百姓。(記者 游笑春 邱趙胤 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 余雪燕/文 夏海濱/圖)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