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裡區殿前街道高殿社區:提升治理動力 辦好百姓身邊事

高殿社區為轄區老人開展祝壽會,志願者為參與的老人別上胸花。殿前街道供圖
高殿社區黨委搭建基層黨建鄰裡“朋友圈”,各片區黨組織協同共建單位、在職黨員、志願者等常態化開展潔淨家園活動。殿前街道供圖
社區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平台。近日,由全國黨建研究會社區專委會、上海市黨建研究會、組織人事報社共同舉辦的“全國社區黨建創新案例”評選揭曉。湖裡區殿前街道高殿社區黨委報送的《分片管理賦能,助力精細化城中村治理》榮獲“全國社區黨建創新案例”優秀案例,也是廈門市唯一上榜的社區。
高殿社區位於廈門島西北部殿前街道轄區,下轄高崎、中埔、殿前、寨上4個自然社,共設15個居民小組,戶籍人口4709戶12407人,流動人口119550人,共計13萬余人,人口管理壓力大、基礎設施較欠缺、社會治理難度大。殿前街道相關分管領導告訴記者, 近年來,湖裡區委區政府持續深化基層治理,進一步抓實黨建引領網格化建設,街道指導高殿社區黨委堅持問題導向,在城中村探索分片管理治理模式,整合片區內的各方力量、提升社區治理內生動力,及時有效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讓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滿溢,街道還將緊扣區委提出的城中村“三提升”工作要求,籌備高崎中埔、寨上、殿前三個社區工作分站,持續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的便民服務。殿前街道相關分管領導說:“殿前街道將持續積極探索城中村精細化、智慧化、現代化治理新路徑,著力下好城中村治理‘一盤棋’,打造一個個具有廈門特點的高素質高顏值城市社區。”
健全服務體系 推動管理分片化
地域分片化是管理分片化的基礎。結合考量轄區人口數量、分布特點、網格人員配比情況等因素,高殿社區通過整合相鄰網格,化散為整,將社區劃分為寨上片區、殿前片區、高崎中埔片區3個片區,成立片區網格工作室和網格驛站,開展勞保就業、維權咨詢、衛生管理、社區服務等各項工作,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材料和政務信息發布平台常態化播放有關防火防盜影像資料等形式,進行維權和自我防范宣傳,逐步提高居民的守法意識和防范意識。為管理插上“互聯網+”翅膀,社區有效利用互聯網信息平台,將各個片區工作室的服務事項集中納入社區雲服務平台,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聯,讓群眾足不出戶便可享受便捷服務,為群眾打造“有溫度”的一刻鐘生活圈。
在人員配比上,高殿社區按片區整合現有網格人員,網格之間形成“鄰裡互助”,達到“1+1大於2”的效果。通過建立健全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包片管理制度,兩委成員通過賦責下沉,挂鉤聯系片區工作﹔同時,以社區兩委干部、居民代表、黨員、網格員、轄區片警、衛生院指定人員等為責任主體,明確信息採報、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等職責,完善下呼上應、吹哨報到機制,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片中辦”工作局面,積極構建重心下移、共駐共建的社區管理服務新格局。
以此為基礎,高殿社區以近鄰黨建為依托,建立網格“大支部”機制,持續推動黨組織全覆蓋。社區下設小組黨支部15個,村辦企業黨支部1個,在冊黨員376名,在職報到黨員280名,流動黨員77名。在社區“黨建標准化+”治理模式下,形成了“社區黨委、居委會——小組黨支部、居民小組——黨員、居民代表聯系群眾家庭戶”工作機制,黨員與居民代表動態聯系片區內居民,從家長裡短中了解民情﹔並通過按片設立黨員先鋒崗、志願者服務隊等,充分發揮服務“直通車”、黨群“連心橋”的功能和作用,讓扎根進網格內的黨員化身為各片區間的“連接點”,把服務送到家門口、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層,確保人在“片”中走、事在“格”中辦。
堅持以民為本 提升片區服務品質
“鄰裡互助、孝老愛親”歷來是高殿社區的傳統美德。多措並舉提供專業化服務,高殿社區針對社區失能失智老人、高風險老年人、長期患慢病有護理需求的老人家庭,引進了湖裡區霞輝老年社會服務中心專業機構,建立社區居家老年人“家庭病房 ”,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居家護理支持、照顧關系調整與情感支持等服務。社區還致力於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創建,各片區根據實際情況,整合多元資源,邀請專業教練協助社區,組建了門球隊、太極拳隊、健身球操隊、八段錦隊、乒乓球隊等涵蓋13個老年人健身項目的33支老年人健身隊伍。
依托社區分片管理制度,本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服務宗旨,高殿社區優化服務流程推行全方位服務,組織網格員和黨員、居民代表定期上門走訪,細致到戶,細化到人,准確搜集群眾基礎數據,記錄民意民聲,掌握動態信息。為方便群眾辦事,各片區還開通咨詢熱線,建立片區微信群,設置志願者幫幫團,24小時為居民服務。
高殿社區人文資源、紅色資源豐富。為傳承文化基因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區各片區充分發掘陳勝元故居、海堤紀念館、高崎地下交通站、寨上地下聯絡站等資源,打造“沒有圍牆的學堂”志願服務項目。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融合高殿社區書院,將非遺傳承和本土文化相結合,通過開辦宋江陣、龍獅運動等公益課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實現共治共享 賦能社區治理格局
在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中,高殿社區按自然社成立4個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專班,5個城中村綜合治理委員會,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各4支。截至2024年1月8日,四個自然社“四打通”累計完成率均在96%以上,空間梳理已簽約點位數共計811處,已簽約面積34946.62平方米,已拆除點位數567處,已拆除面積25797.17平方米。其中,為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城中村”綜合治理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高殿中埔片區專班在殿前街道黨工委的牽頭下,成立殿前街道高殿社區中埔社城中村綜合治理專班臨時黨支部。自成立臨時黨支部以來,中埔專班堅持“每周至少溝通一次”工作機制,遇有重大問題黨員集體協商,高效推進黨員干部宣傳政策法規和依法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能力,多次組織針對居民反映的問題進行調解,為提升社區環境奠定基礎。
以紅色引擎助推“城中村”改造,是高殿社區堅持共治共享、賦能社區治理格局的重要體現。在片區基層組織融合上,高殿社區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各片區黨支部與轄區企、事業單位共駐共建,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充分調動各類優勢資源,凝聚各領域黨組織合力,優勢互補,補齊城中村黨組織組織力短板。針對轄區環境臟亂、路面破損、背街小巷堆雜、佔道經營、飛線充電等問題,社區黨委搭建基層黨建鄰裡“朋友圈”,各片區黨組織協同共建單位、在職黨員、志願者等常態化開展潔淨家園活動,讓基層黨組織從“獨唱”變為“合唱”,全面開展共建活動。
高殿社區黨委著眼發展大局,引領各片區探索成立片區治理工作室,實現“網管+物管+安管”“三管融合”的治理體系,積極發揮志願者作用,建立矛盾糾紛調處組、衛生綜合服務組等,開展文明創建、安全生產等工作。在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兩支隊伍雙向循環機制下,激發了志願者干事熱情,帶動了社區工作隊伍的良性發展,為城中村綜合治理上好“雙保險”。(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陳鑒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