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長樂:移風易俗“走進”千家萬戶 鄉風文明再“加分”

輕量小眾婚禮精致吸睛,彰顯環保意識﹔以捐資助學替代“大操大辦”,寄托對親人的尊重與感激之情﹔全民參與,共同制定鄉規民約……福州市長樂區正因移風易俗而變得更加和美。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長樂區因地制宜,扎實推進移風易俗,一手抓“破”,通過村規民約的“硬要求”、“三員”隊伍與紅白理事會的約束監督,破除陳規陋習﹔一手抓“立”,黨員干部作表率,“三問於民”優規定,“紅榜”模范振人心。“破”“立”結合,“軟”“硬”兼施,促文明新風敦風化俗,讓文明之花遍地開。
潛移默化 弘揚移風易俗新風尚
近日,一輛披紅挂彩的公交婚車出現在長樂街頭,一對90后新人在親友陪伴下,登上這輛別樣的婚車,開啟幸福之旅﹔隔日,一頂中式花轎現身金峰鎮,引得來往群眾駐足圍觀,紛紛送上誠摯的祝福。
90后新人與親友在公交婚車前合影。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長樂,這樣的小眾、環保、輕量婚禮已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過去,村民們都認為紅白事辦得越熱鬧,主人臉上越有光,有的人不惜債台高筑,也要“大方一回”。這些婚喪嫁娶背后的沉重負擔,常讓人愁眉不展。
自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以來,長樂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出台相關規定,為黨員干部劃出“警戒線”,亮出“警示牌”,嚴格落實婚喪事宜報告制度,嚴格控制操辦規模,嚴禁借機斂財,嚴查違規違紀行為,做到“非親不請、非親不去”,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形成黨風帶民風、民風促黨風的良好氛圍。
2023年12月12日,長樂區舉辦“移風易俗我先行 黨員干部做表率”文藝宣講活動,相聲《面子問題》引導大家放下盲目攀比的“面子”。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長樂區創新宣傳手段,積極創作一批反映移風易俗的閩劇、快板、說唱等文藝作品,開展形式多樣的“六進”(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宣傳活動600余場,並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開展內容豐富、載體多樣的移風易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移風易俗政策制度和經驗做法走進千家萬戶。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隨著移風易俗新風扑面而來,“舊規矩”被改掉的同時,群眾的價值觀也悄然轉變。“現在的婚喪嫁娶,‘人情債’少了,‘人情味’多了,大家的日子輕鬆又和諧。”長樂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三問於民 修訂移風易俗新規定
“村干部的工作做得很細,挨家挨戶宣傳。”“現在婚喪嫁娶都按規定辦,不浪費不攀比,真好!”……如今的長樂,隨著制度逐步完善,由移風易俗帶來的鄉村新貌讓人眼前一亮,獲得群眾贊許。
開展移風易俗宣傳。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啃下這些‘硬骨頭’,離不開群眾的智慧。”長樂區相關負責人說,去年,在實地走訪調研中,他們發現部分舊規已無法順應時代需求,存在個別內容陳舊過時、約束力不強、推進移風易俗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如何在鞏固移風易俗工作成效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干部群眾的需求?長樂區“集思廣益”,圍繞更新紅白事操辦標准及懲治措施,統一婚喪活動的標准、規模等,壓實鎮村干部主體責任、切實發揮移風易俗“三員”隊伍及紅白理事會作用,規范喜娘管理、遏制高價彩禮,引導約束企業家、華僑等移風易俗關鍵群體等問題,在全區開展大調研、大討論,並向群眾發放“三問於民”問卷,廣泛聽民意、匯民智。
活動推出后,群眾積極響應。活動期間,共開展大調研、大討論60余次,回收“三問於民”問卷1萬多份。依據收集的意見,長樂區對《長樂區移風易俗工作管理辦法》相關內容進行修改完善。
“參與此次修訂后,群眾的自治意識和配合工作的主動性顯著增強,出現陳規陋習的情況明顯減少。”上述負責人介紹,以前,很多事情都要鎮村干部去協調﹔現在,什麼事可以辦,什麼不可以辦,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
實招頻出 創設移風易俗新方式
“我們村的企業家王坤全,在父親過世后,簡辦喪事,並將省下來的100萬元捐給村裡,助力鄉村建設,這樣的精神值得學習。”近日,長樂區鶴上鎮白眉村召開道德評議會,村民代表對村裡的大事小情和村民的文明行為進行集中評議。最終,王坤全上榜當期移風易俗“紅榜”,大家紛紛鼓掌,為他的做法點贊。
王坤全上榜移風易俗“紅榜”。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政府主導、群眾自治是推動移風易俗的兩招“關鍵棋”。近年來,長樂從“小切口”入手,在各村(社區)設立“紅黑榜”,定期召開道德評議會,評選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等四類典型示范村(社區),以及移風易俗優秀網格員、宣傳員、監督員。
此外,為全方位立體化提升整治效果,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常態化、長效化,長樂區創新工作方式,聚焦移風易俗精准監督,在全國首創移風易俗智能管理系統,結合網格化管理模式,推動“三員”聯動,通過移風易俗智能管理系統平台實時把握、指導、核查本轄區群眾操辦婚喪活動情況。
“面子工程”少了,新辦、簡辦多了,文明理念入腦入心,社會風氣向上向善。“2023年,長樂區通過引導群眾將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省下來的錢,用於支持教育、鄉村道路橋梁修建、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公益事業,金額達500萬元,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上述負責人說。(宋亦敏 余少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