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蕉城:干部住夜“學訪巡” 轉變作風解民憂

初春傍晚,早已過了下班時間,寧德蕉城三都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陳慶舉仍在辦公室裡整理各類文件信息。原來,當天正輪到他在鎮區“住夜”帶班。
據了解,“住夜”制度,是蕉城區為轉變干部作風的新規之一。為切實抓好第二批主題教育,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作風,深化落實“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去年7月,蕉城區發布“推動鄉鎮干部‘嚴紀律、強作風、守崗位、有作為’”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以干部“能力跟進、作風轉變、效率提升”為切入口,著力推進鄉鎮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干部在現場了解情況。蕉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干部住夜“學訪巡”,轉變作風解民憂。在《若干措施》實施過程中,住夜走訪活動可謂是落地實踐的有效縮影之一,八都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范侃對此深有體會。
據范侃回憶說,在臨近春節的一次入戶夜訪時,他了解到林水光等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因項目方、分包方長時間拖欠工資,遭遇“返鄉難”。
為了讓群眾回家過個安心年,范侃隨即做好安撫工作,並利用電話聯系、微信溝通等方式約見項目方、分包方負責人,多次上門尋訪、入戶調解,最終在農歷臘月中旬,為外來務工人員討回工資6萬余元,一次性了結相關糾紛,保障了群眾利益。
“農民工工資都是他們的辛苦血汗錢,這次能趕在節前順利解決他們的煩‘薪’事,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范侃表示,“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不少,一年來我們通過聯系群眾‘更接地氣’的入戶夜訪活動,進一步搭建群眾與代表溝通交流的橋梁,讓群眾更想說、更敢說、更願說,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干字當頭”方能“行穩致遠”。蕉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二級主任科員鄭祖春表示,眼下,正是持續深化鞏固第二批主題教育成果的關鍵時期,全區各鄉鎮干部按照《若干措施》指導要求,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不斷在“住夜”中出實招,夜學、夜訪、夜巡,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建立起“雙向互動”的黨群干群溝通橋梁,從而推進“改進作風、服務群眾”工作走深走實。
現年58歲的飛鸞鎮新瓷社區居民黃大爺,因身患殘疾,勞動收入有限,居住的舊房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作為挂村干部的鎮民政辦干部顏鵬凱,在一次住夜走訪活動中偶然得知情況后,隨即為老人協調解決了一處臨時過渡居所,並幫助其申請了相關補助資金,確保老人溫暖過冬、安心過年。同時,顏鵬凱還主動與老人結對,以便及時跟蹤幫扶老人解決實際困難。
“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就是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主動扑下身子,扎實工作,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為群眾辦好事、干實事。”顏鵬凱表示,去年以來,飛鸞鎮堅持多措並舉,積極組織鄉鎮干部開展“我與鄉親話振興”等住夜走訪主題活動,加強對挂鉤村(社區)群眾的日常走訪聯系,及時了解群眾訴求,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截至目前,活動已累計面對面走訪村民223余戶,梳理問題、意見建議200余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80余個。
干部在現場了解情況。蕉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群眾點題、干部領題,切實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飛鸞干部積極做好挂鉤聯系走訪服務群眾工作,並不是個例。
去年以來,在《若干措施》指導下,蕉城區各鄉鎮堅持“一線問題一線解決”的原則,大力推行干部“住夜”制、值班帶班、挂鉤聯系村(社區)、日常走訪、結對幫扶、建立工作日志等制度,並開展定期不定期監督檢查,形成“自覺抓作風、積極改作風”的良好氛圍。截至目前,已累計組織干部住夜90000余人次,包村干部列席村“兩委”會議2000余場,開展“我與鄉親話振興”等日常走訪聯系活動7000余人次,鄉鎮干部與村主干結對1147對,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000余次,其中及時處理台風災后重建等突發事件及急難險重要任務184次。
“改善作風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下一步,蕉城區將聚焦干部隊伍建設與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導向關系,努力把基層干部從一天到晚陪檢查、跑會場、報材料、填表格中解放出來,鼓勵干部“走出去”,主動聯系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辦實事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以實際行動踐行“四下基層”,進一步鞏固第二批主題教育成果,推動干部用“作風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周思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