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學生寒假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追尋領袖足跡 賡續中華文脈
為引導青年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和“兩個結合”的重要意義,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4年“追尋領袖足跡 賡續中華文脈”寒假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立足八閩大地,面向海內外全面鋪展開來。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推出“九個篇章”,提供“菜單式”實踐指南,7400多支實踐隊、23萬多名學生、近5300名教師投身社會實踐。
探源中華文明
福州大學實踐隊赴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開展專題學習
八閩大地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實踐隊前往平潭、龍岩漳平、福州閩侯等地,走訪奇和洞古人類遺址、殼丘頭遺址群和曇石山遺址。為傳承侯官文化,實踐隊於侯官的地理坐標上聆聽“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等侯官先賢事跡,參與《古厝裡的中國》拍攝,用手語深情演繹歌曲《侯官是我家》。探尋朱子文化的人文精神魅力,探訪武夷精舍、考亭書院和五夫鎮,通過“聽”“說”“讀”“寫”“悟”,深切感受朱子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赴福州馬尾參訪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船政文化遺址,實踐隊聆聽專題講座,切身感受先賢們向海圖強的奮斗足跡,體悟船政精神在新時代的內涵與價值。
傳承紅色基因
福建理工大學實踐隊開展紅色文化專題學習
歲月奔涌,日新月異的萬裡江山,紅色旗幟代代相傳。開展專題教學,實踐隊前往龍岩、三明等革命老區,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搬”到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古田會議舊址,以“走、拍、講、寫”等形式,學習先輩革命精神,講好福建紅色文化故事。實踐隊前往多地革命老區的醫院、博物館、檔案館、革命舊址,探源紅醫文化,重溫崢嶸歲月。實踐隊參加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主辦的新春茶話會,與前輩們共同唱響《新四軍軍歌》,將紅色文化外奏於音,內潤於心﹔前往遼寧省,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遺址,深刻銘記歷史。述往思來,向史而新,實踐隊設計紅色研學路線,開發紅色檔案文化產品,把黨的創新理論帶到田間地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
守護中華文脈
黎明職業大學“世遺南戲”社會實踐隊下鄉體驗高甲戲
江河沃土,尋脈而往。實踐隊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舶司遺址、天后宮、德濟門遺址等地,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的申遺故事﹔前往龍岩市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關注世遺土樓的保護與發展,將論文寫在了永定崇山峻嶺間的古老村落裡。深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廈門市同安傳統錫雕技藝傳習中心等地,實踐隊探尋非遺技藝的歷史淵源與傳承現狀,推出非遺有聲地圖。遠赴海外,實踐隊開展僑批主題調研,書寫著中華文脈貫穿傳統與時尚、歷史與未來的新故事。
領略“閩人智慧”
閩南師范大學實踐隊探尋蟳埔文化
山與海的交響,鑄就“閩人智慧”鮮明底色。實踐隊來到福建花燈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福州市西園軟木畫工作室等地,學技藝、長見識,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細細品讀閩人匠心。發揮專業特長,實踐隊以“送王船”文化為元素設計IP形象,拍攝相關紀錄片,用視角獨特的數字影像記錄世界非遺的文化魅力﹔為永春香醋、德化陶瓷、簪花手藝、木偶戲表演等配以多國語言介紹,打開了非遺文化傳播的海外窗口。實踐隊進展館、進企業、進鄉村調研學習,深刻領略“晉江經驗”“3820”戰略工程的發展歷程與輝煌成就,在守正與創新中堅定自信自強,激起“閩人智慧”的千層浪。
禮敬精神文明
福建農林大學實踐隊開展支教活動
思想凝聚發展共識,精神匯聚前進力量。開展志願服務,師生組建健康科普實踐隊,前往福建、浙江、河南等地的鄉村、社區、學校和科技館,開展健康科普宣講、CPR急救技能培訓、支教服務等活動。對話先進人物,實踐隊與“七一勛章”獲得者林丹、紅軍老戰士鄧劍雄等面對面座談,參觀南平市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館,學習先進事跡,汲取榜樣力量。送“福”進社區,實踐隊聯合福州市文聯等十余家單位開展春節“創福·傳福·送福”民間文藝進社區活動,走進多個小區獻祝福、送溫暖。服務教育事業,實踐隊暖心送教,參加小學生冬令營、反哺中學母校,用真行、真情、真心、真意共筑精神文明。
探索數字賦能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實踐隊利用“VR”體驗、描繪嘉庚畫像等形式開展“童心向黨 史頌嘉庚”宣講活動
文化滋養科學精神,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實踐隊前往紅色革命舊址,探索數字賦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有效路徑。深入調研三坊七巷,實踐隊推出“雲上坊巷”數字地圖等項目,用數字化助力古厝保護工作,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實踐隊赴泉州市安平橋了解閩南童謠《燒塔仔》的誕生、發展與現狀,通過AI技術生成童謠配樂和影像,為閩南童謠注入新的活力。以遠程協助技術為媒,實踐隊將有知識、有趣味、有溫度的文化服務的延展到西藏地區的兒童手中。
助力鄉村文旅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踐隊赴大坪村展開學習調研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實踐隊赴光澤縣華橋鄉吳屯生態茶園、止馬鎮杉關生態示范園,探索紅色文化和茶葉的創新融合。前往“中國‘碳票’第一村”常口村、莆田木蘭溪治理展示館、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態茶園等地,通過老師講授、成員擔任講解志願者等方式,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青春力量。來到南岩村,實踐隊辦起了環保手工皂工作室,手把手地教學,幫助村民“皂”就特色產業。隊員們化身宣講員、志願者、帶貨主播等角色,多形式為鄉村文旅打造新優勢、打開新空間。
貼近宣傳輿論
集美大學師生參觀廈門日報社融媒體指揮運營智慧平台
實踐隊前往數十家主流媒體,了解不同類型媒體的運作方式及其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師生踏上主播台,實踐隊體驗新聞人的工作環境,近距離觀察AI主播播報天氣,對新舊傳媒交織發展浪潮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實踐隊與老報人、新媒體創始人熱烈交流訪談,追憶傳統媒體時代的輝煌歷史和感人故事。根據泉州本地特色文化,實踐隊融合新聞事業的發展設計出原創IP刺小桐和溫小陵,以青年視角唱響時代之聲。
增進交流互鑒
廈門大學“頡頏計劃”寒假海外社會實踐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跨越海峽,閩台青年學生組團開展實踐,通過參觀博物館、學習建校史、表演木偶戲等活動,深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兩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深厚情誼,多維度追溯文脈同源。不遠萬裡,華僑學生返鄉開展支教華文學校、調研僑團僑企、社會義工服務等系列活動,廣泛傳播中華文化﹔實踐隊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中東歐傳揚中華文化,為各國青年打開了讀懂中國、了解福建的文明交流之窗。
據悉,在本次主題社會實踐活動中,廣大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在“學、研、悟、行”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形成了一批調研報告、研究論文、宣傳視頻、文創產品等成果。
下一步,福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將福建“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獨特優勢,轉化為開展主題社會實踐的豐厚資源,貫徹落實《關於推進福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支撐、縱橫貫通,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廣闊天地間體悟新時代的偉大變革和成就,以青春的力量挺膺新時代,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圖文由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廳新聞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