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耕海牧漁,向海洋要食物(現場評論)

——樹立並踐行大食物觀①

鐘自煒
2024年05月16日09: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耕海牧漁,向海洋要食物(現場評論)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就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聚焦福建樹立並踐行大食物觀的實踐探索,助力保障糧食安全,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編 者

  東海之畔,福建省連江縣下宮鎮江灣村,一幅繁榮的海洋產業圖景正徐徐展開。

  跟隨漁民鄭永華忙碌的腳步,隻見蔚藍海面上,色彩鮮艷的新型環保塑膠浮球整齊排列。浮球之下,上個月投下的鮑魚苗正迅速生長。作為“中國鮑魚之鄉”,2023年連江縣鮑魚產量5.66萬噸、產值47.66億元。

  海洋是“藍色糧倉”,養殖產業正從近海挺進深遠海。自碼頭乘船出發,20多分鐘后便可抵達鮑魚深遠海養殖平台“福鮑1號”。平台所處的海域水深約35米,年養殖45噸鮑魚。平台負責人自豪地介紹:“這裡水質更好、海水交換量更大,鮑魚成活率增加10%,產量增加近兩成。”

  “一粒鮑”的養殖,折射出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科學開發江河湖海食物資源的生動實踐。

  踐行大食物觀,就要立足實際,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山海資源是福建的獨特優勢所在。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裡,擁有大小海灣125個,蘊藏著豐饒的海洋物產,這是建設“藍色糧倉”的堅實底氣。

  把水產搞上去,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發展深海養殖,要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比如,連江積極通過科技創新培育高優種苗,本地企業自主培育的綠盤鮑,成活率高、生長周期短,出肉率也比傳統鮑魚高,更容易突破資源條件限制,實現豐產豐收。實踐表明,以科技賦能產業、資源,兼顧數量與質量,強化食物供給能力,才能不斷創造發展增量。

  科學開發江河湖海食物資源,應堅持市場導向,全鏈條打造高質量的農業產業體系。過去,連江漁業重養殖和捕撈,輕加工與銷售,如今,水產品精深加工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廠房內,鮑魚經過去殼清洗、鹽磨蒸煮、速凍保質等數十道工序,完成從鮮銷到即食的蛻變﹔利用生物酶解技術,企業開發出新產品,打開市場新空間。從單一農業生產過程,到多途徑開發拓展食物資源,再到不斷延展產業鏈條,正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連江鮑魚、寧德大黃魚、漳州牡蠣、福清對蝦……福建的“海洋牧歌”越唱越響亮,“藍色糧倉”日益殷實。著眼未來,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生產、加工、流通、消費有效銜接,走好特色路、打好特色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就一定能讓百姓餐桌更豐富、吃得更健康。

  (作者為本報福建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6日 第 05 版)

(責編:吳舟、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