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一起探秘畬族同胞的“與‘粽’不同”
2024年06月08日11:00 |

作為端午節的“氣氛擔當”,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而福建寧德蕉城區的粽子有些“與‘粽’不同”。除了傳統粽子之外,蕉城區因其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的特色粽子也廣為流傳。當地的畬族菅粽制作技藝更是寧德市級非遺項目。
畬族菅粽的各種餡料。余汕康攝
菅葉粽,俗稱菅粽。是畬族同胞特色的粽子,在端午節和分龍節時食用。不同於漢族用竹葉裹成三角錐形,畬族同胞採用新鮮採摘的菅草的葉子作為外衣,用棕葉絲縛作5節,因此又稱“枕頭粽”“五節粽”“長粽”。每年端午,畬族人民除了把菅粽當做佳晶敬祭祖宗外,還用它饋贈親友。
佳節即臨,蕉城區少數民族村寨猴盾村裡,畬族同胞正在制作菅葉粽。“我們在裹菅葉粽時,必須提前利用特有的野生灌木黃鹼柴,制作黃色鹼水。”猴盾村菅葉粽手藝制作人蘭維芳介紹,制作菅葉粽需要把精選的糯米泡進黃鹼水裡,浸泡幾小時后,用菅葉包裹好糯米,再用棕葉絲固定成為枕頭形狀,放到鍋裡裡煮七至八小時。
正在制作畬族菅粽。余汕康攝
菅葉粽的造型讓人悅目的同時還別有風味。煮熟的菅葉粽為淺黃色,既有粘性又香氣四溢,畬族同胞常常還在糯米中摻入少許的豌豆、肉片等,更是增加了菅葉粽口感與風味。“裹菅葉粽已經三十多年了,猴盾村家家戶戶都有裹菅葉粽,端午節全村更是要裹3萬多個粽子。”蘭維芳說。
剛蒸熟的畬族菅粽。余汕康攝
端午佳節,走在寧德市蕉城區少數民族村寨猴盾村裡,畬族同胞會給遞上香甜軟糯的菅葉粽,而在寧德市中心城區的大街小巷裡,亦隨處可見畬族菅葉粽。正如唐代詩人楊巨源所寫:“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又臨。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畬族菅葉粽的廣泛流傳,不僅反映了少數民族同胞擁有的特色生活方式於文化傳統被大家所熟知,更是蘊含著中華兒女團結奮發的民族精神。(余汕康)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