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手牽手” 畫好“同心圓”
安溪與福建農林大學攜手打造校地合作新標杆
牽頭共建的安溪鐵觀音茶科技小院獲評“全國科技小院典型工作案例”、組建農業遺產保護專家服務團隊、發布安溪縣茶樹種質資源階段性成果、發布安溪茶園碳中和研究成果……五月茶季忙,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不負“茶香”,喜結累累碩果。
頻頻落子的背后,是泉州市安溪縣與福建農林大學校地合作共建,產教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11年合作辦學以來,校地雙方攜手,緊緊把握住每一個攀撐向上的機會,在升級進化之路上畫好“同心圓”。學校生源數從最初的339人上升到目前的4638人﹔專業從以茶學系為主,擴展到數字經濟、電子科學與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系列專業,並形成“本碩博”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產學合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立“三茶”統籌發展研究院、“三茶”統籌宣講團,圍繞茶產業鏈關鍵技術開展協同創新,達成多個揭榜挂帥項目並合作攻關﹔從始建茶學院,到新增數字經濟學院,到升格為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再到校地共同謀劃創建光電產業學院,促進安溪校區與當地茶產業、藤鐵家居工藝、光電、信息技術等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共贏發展,校地合作碩果累累,步履不停……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校區崛起彰顯“安溪速度”
時間撥回到2009年6月。彼時,作為“全國產茶第一縣”的安溪,茶業是最大的民生支柱產業。為推動茶產業永續發展,2009年6月,安溪縣委縣政府提出創建一所茶專業院校的構想並進行全面論証。
2010年,劃撥1200畝土地作為茶學院建設用地﹔出台《安溪茶學院捐資興學獎勵辦法》﹔發動社會各界、海內外安溪華僑華人、鄉賢等慷慨解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茶學院建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安溪舉全縣之力,全力做好要素保障,推動茶學院落戶。
2011年6月,安溪縣政府成功與福建農林大學簽訂《關於合作創辦安溪茶學院的框架協議》。
2013年秋季,安溪茶學院首批2012級學生正式入駐安溪校區學習,從簽訂協議開工到正式招生入駐僅用短短20個月時間。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了推動校區建設,縣委、縣政府組建‘六組一班’,立體作戰,超常規運作,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雨交加,隻要符合施工要求,工作組都堅持保質保量保速度推進校區建設,確保如期開學,令人動容。”談到校區從無到有的歷程,作為校地合作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証者,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管委會主任、安溪茶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黃成茂由衷感慨。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這背后是校地共情共力的生動體現,也是“安溪速度”的生動寫照。
揚帆再啟新程。2023年,安溪立足實際,投入1.67億元啟動安溪校區擴容工程項目,全面提升學院辦學水平。自項目開工以來,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縣長劉永強等主要領導多次帶隊到現場調研、召開座談會,與校方協調解決項目推進問題,有力有序保障項目建設。
“該項目新建學生宿舍樓3幢、教學樓2幢,新增學生床位2500個,教室座位5000個,預計於今年8月交付使用,屆時校區規模將達到7000人。”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管委會主任、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院長郭玉瓊介紹,安溪校區還同時啟動400畝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設茶樹種質資源圃。
“學校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十多載崢嶸歲月,足見安溪‘速度’。”這是郭玉瓊對校區發展的評價。她表示,背靠安溪縣委縣政府和福建農林大學兩棵大樹,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辦學成果,都迎來質的飛躍。今后,該校區將不斷深化內涵建設,提升服務地方發展水平,打造高端產學研平台,努力寫好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大文章。
產業引領,本碩博貫通,校地合作漸成“新范式”
如何克服校地合作中的“水土不服”?這就需要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辦學格局,充分釋放辦學體系的內生活力和發展動能。安溪和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同時把目標瞄向了“產業”,深耕“人才鏈”賦能“產業鏈”,促進產城、產才的“雙向奔赴”。
“一開始學院設置了3個本科專業4個方向,分別對接茶產業鏈5個關鍵領域人才需求,為安溪茶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高端管理、科研人才。”在郭玉瓊看來,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的落地,強化了安溪茶產業的智力支撐,實現了“農學優勢”和“安溪茶葉”的成功嫁接。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棲。“學在安溪、留在安溪,才成就了今天的我!”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茶學院首屆畢業生劉雲雲講述了自己從進入安溪校區學習,到成長為安溪一家龍頭茶企優秀品質管理者的親身經歷。
“安溪是全國茶葉主產區之一,茶文化底蘊深厚,喜歡茶學專業當然首選安溪茶學院。”劉雲雲坦言,留在安溪與其說是專業對口,不如說是看中安溪茶產業的發展前景。
事實上,劉雲雲的成長經歷只是安溪與福建農林大學積極探索實踐扎根縣域辦學,攜手各方共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安溪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縮影。自2012年辦學以來,該學校累計為社會各界輸送近3900名優秀人才,其中在泉州佔比達到15%,這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滿足了不少茶企的人才需求。
“茶學院培養了高素質的茶人,不僅工作‘上手快’,而且對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有想法,企業的人才庫因茶學院不斷充實。”福建安溪八馬茶業總工程師林榮溪表示。
產業迅猛發展,學科層出不窮,叩問未來辦學藍圖,如何做好兩者的完美銜接,讓校地合作更趨精細?
2023年,在辦學十周年的重要節點上,福建農林大學與安溪縣經過深入溝通、多方論証,決定在安溪茶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數字經濟學院。
同年5月8日,福建農林大學與安溪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正式揭牌,標志著雙方合作辦學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共同揭開校地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數字經濟學院設有數字經濟、網絡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本科專業,緊扣產業發展需求,全方位加強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安溪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智力支撐。”郭玉瓊介紹。
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近年來,安溪的光電產業也強勢崛起,匯聚了晶安光電、天電光電、中科生物等一批國內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校地雙方決定加快推進創建光電產業學院,投入2000多萬元支持建設光電與網絡工程實驗室,為促進學院與安溪乃至泉州光電信息、大數據等新業態的深度融合提供硬件條件支撐。
專業學科的廣度和深度花開並蒂,安溪校區如一輪旭日冉冉升起。“學院設置茶學、技術經濟與管理、農業管理、電子信息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及茶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實現‘本碩博’貫通,為安溪產業發展培養高端人才。”郭玉瓊說,安溪人在自己家門口,實現“從幼兒園到博士階段”的全覆蓋教育,並為當地產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已然成為現實。
戰略機遇多重疊加,發展態勢春意盎然。與此同時,學校創新產教融合形式,新增科技特派員協助建設“安溪鐵觀音茶學社”等專家智庫﹔組織專家教授進企業,為其出謀劃策解難題﹔實施“產業人才培訓”工程,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大專班等各類培訓班……
重磅引才,招賢選能,點燃辦學“新引擎”
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實現校地共贏的關鍵是人才。近年來,安溪與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緊緊牽住人才這個發展核心要素的“牛鼻子”,實施系列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實現人才強校。
“捧出一顆真心,留下一串腳印。”這是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教師時衛平最深的感受。時衛平來自江蘇,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2023年11月份來到該校。“歸屬感來自於省市縣疊加的引才政策。”時衛平坦言,安溪提供了住房補貼以及高校博士生的各項補貼,吸引力十足。此外,安溪山好水好,學校學術力量雄厚,是他安家落戶又一原因。
近年來,在省、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基礎上,安溪調優擴容惠才措施,集成優化和迭代升級原有人才政策。“除了有工作、住房、生活等方面保障外,完善疊加配套獎勵、固定津貼、子女入學等政策,學校成了高層次人才的聚集‘窪地’。”黃成茂對安溪的人才政策了然於心。
“硬核”人才政策,激活了一池春水。在安溪縣人才政策的強大助力下,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辦學以來,累計吸引全國各地高校48名教師奔赴而來,其中博士生就有27名,更讓不少老師舉家遷到安溪。
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台籍老師徐淑媚就是其中之一。“好的子女入學政策是我來安溪的動力因素。安溪非常重視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引才聚才,出台專項政策支持安溪校區人才隊伍建設,按照目前的政策,安溪校區正式教職工的子女可按個人意願選擇在全縣范圍內的公辦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縣委人才辦專門出台的《安溪縣鼓勵和支持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讓徐淑媚極具幸福感。
“除了選優配強高素質教師隊伍,福建農林大學也全力支持兩地師資共建共享,開通通勤車往返福州安溪兩地,推動優質資源流向安溪。”郭玉瓊介紹,通過搭建更高更好平台、提升福利待遇等,聘任本土產業專業人才做“高校產業教授”,強強聯合,更有助於補齊教育鏈短板、支撐產業鏈升級。
稻花香裡話共贏。“安溪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具有茶鄉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出路在發展、在轉型、在創新,關鍵靠人才。”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縣長劉永強表示,在這場高校與地方的“雙向奔赴”中,在福建農林大學高度重視下,安溪將持續舉全縣之力,助推安溪校區提優辦學水平,圍繞安溪縣域經濟發展,不斷探索辦學模式,培養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領軍人才,與茶鄉安溪高質量發展融合共生、校城共贏,畫好“同心圓”。(吳梅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