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集美:陳嘉庚與海上龍舟賽的故事

2024年06月14日08:34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集美:陳嘉庚與海上龍舟賽的故事

  “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比賽現場。記者 施辰靜攝

  金鼓齊鳴,百舸爭流,人聲沸騰……5月25—26日,2024年第十七屆“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暨第九屆中國龍舟拔河公開賽在廈門市集美區龍舟池舉行。比賽期間,集美龍舟紀實攝影展亮相龍舟池畔,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集美龍舟池的歷史變遷。

  在閩南方言裡,舟船競渡被稱為“別舲舳”,意為競渡的兩艘舲舳相別,“別”的目的是給對方使絆子。集美別舲舳文化源遠流長,清道光年間《廈門志》記載,集美端午龍舟賽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早年端午節,集美自發組織海上十八龍舟賽。

  而集美真正意義上的龍舟賽是由華僑領袖陳嘉庚發起的,目的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以及增強人民體質。由陳嘉庚籌建的集美龍舟池,則是我國第一個龍舟競技賽專用人工池。

  1950年9月5日,陳嘉庚回到集美定居,之后開始改革傳統的“斗龍船”。他將兩船相斗改為多船同賽,並且發動女子參與,還將田徑場上百米競賽的規則應用到龍舟賽上,統一打造比賽用船,改“相別”為公平競技。這項傳統民俗競技活動被他納入教學活動中,以龍舟賽為主帶動集美學村的師生和村民參加各項體育活動。

  1951年端午節,陳嘉庚主持的第一屆集美學校龍舟賽在海上舉行,因遇上大風浪,改翌日繼續舉行。在觀看了海上龍舟賽之后,陳嘉庚先生認為不但不安全,且有許多不便之處。為了避免海上風浪帶來的安全隱患及潮汐漲落的時間制約,同年,陳嘉庚籌建龍舟賽用池。

  陳嘉庚在海灘上先后筑堤建了內、中、外3個池子,其中外池是1955年建的,就是現在的集美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他還在龍舟池畔建了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7個亭子,形成“七星拱月”的美麗景觀。

  除了修建龍舟池,陳嘉庚還於1953年督造了6艘龍舟,改變過去以漁船代替龍舟比賽的狀況,推動龍舟制造設計與工藝水平的提高,幾經更新換代,最終設計制造出可載20名運動員的集美龍舟。

  根據資料記載,1955年集美的端午龍舟賽就在新建的龍舟外池(即現在的龍舟池)舉辦,由於設施改善、規模擴大,當年的賽事影響巨大。

  有場所,有比賽,自然要有比賽規則,但是在當時,國內並沒有規范的龍舟賽事。1954年,陳嘉庚親書《集美龍舟競賽小紀》一則,專門介紹當時恢復與改革龍舟賽活動和計劃,他寫道:“本社每年五月五日仍舉行龍船競賽。本年端陽節龍船競賽,系在中池內,新造龍船6隻,每隻港幣400元,可坐16人,中池東狹西寬,長僅1000米,廈門及他處要參加競賽,不便接受。我按明年端陽節,如外池略浚,面積比中池大,可容龍船十余隻同時競賽,並可以接受沿海多處來此競賽。”1956年,經過幾屆龍舟賽的摸索和創新,《一九五六年端陽節龍舟比賽辦法》誕生,集美的這一比賽辦法成為日后制定我國龍舟競賽章程的藍本。

  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先生邀請廈門同安、海滄、杏林等各區的86個鄉社龍舟隊1500多人,到龍舟池參加比賽。他在主席台上講話,這次比賽還被拍成新聞紀錄片。

  陳嘉庚在世時,集美共舉辦了11次龍舟賽,其中有7次由他本人主持,每次比賽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池中龍舟飛渡,岸上人山人海,其盛況正如閩南俗語所說“五月五,龍船鼓滿溪路”。

  1985年,海內外集美校友為緬懷集美學校校主陳嘉庚先生,繼承和發揚嘉庚先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把集美龍舟賽正式冠名為“嘉庚杯”龍舟賽,同時特設流動的“嘉庚杯”,並於1987年舉辦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

  1995年,為紀念陳嘉庚先生的胞弟、集美學校的二校主陳敬賢先生,龍舟賽又增設了一個“敬賢杯”,將其作為女子組總決賽的獎杯,將原來的“嘉庚杯”調整為男子組總決賽的獎杯,此后集美龍舟賽就以“嘉庚杯”“敬賢杯”同時冠名,集美龍舟賽一賽兩杯,男女分設,在全國龍舟賽事中獨一無二。

  每逢端午節,四鄰城鄉百姓都匯集到集美學村龍舟池參加或觀賞龍舟競賽。自2006年起,為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打造集美特色的兩岸文化交流平台,集美舉辦了首屆“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2008年,海峽兩岸龍舟賽升格為國家級賽事﹔2010年,海峽兩岸龍舟賽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重要項目﹔2011年,龍舟賽升格為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規模進一步擴大,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此后,集美又新增設“男子23人龍舟拔河賽”,首屆中國龍舟拔河公開賽落戶集美龍舟池,開創中國龍舟拔河公開賽正式競賽項目的先河。

  時至今日,海峽兩岸龍舟賽漸成體系,不僅成為弘揚嘉庚精神、推進文體旅融合的品牌活動,同時也是密切海峽兩岸民眾血脈相連、增進兩岸同胞文化認同的重要平台。(記者 田圓)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