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聞綠:花甲之年余熱生輝 隻為心中那一盞不熄的精神星火

“惠女精神”是我們惠安人的寶貴財富,她就像惠女水庫滋養著惠安人,我們一定要代代傳承、代代弘揚,讓傳統美德發光發亮,成為大家共同的精神財富。
——惠安縣小岞鎮老年人協會會長林聞綠
人物名片
林聞綠,1950年出生,從事建筑業30多年,先后獲評經濟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系泉州市第七屆道德模范、惠安縣第七屆至十五屆政協委員、惠安縣小岞鎮老年人協會會長。林聞綠在事業有成之余,傾注大量精力傳承弘揚惠女文化,連續8年向校園捐贈千套惠女服飾、創辦特色小岞展館、譜寫惠女歌曲,累計公益捐資500余萬元,贏得鄉親們的廣泛贊譽。
坐落於惠安縣東部的小岞半島向海而生,也因海而興。這片海孕育了一群勤勞智慧的惠安女,生於斯長於斯的林聞綠從小便浸潤在傳統惠女文化中,勤勞美麗的惠女形象扎根腦海、堅韌無私的“惠女精神”厚植於心。林聞綠是惠安縣第七屆至十五屆政協委員、老企業家。年少時,他從半島出發到外拼搏,事業有成后回歸家鄉,擔任小岞鎮老年人協會會長,在花甲之年開啟傳承弘揚“惠女文化”的精神之旅。
林聞綠正在介紹惠女服飾。杜志鑫攝
余熱生輝 當好惠女文化“守護者”
“黃斗笠、花頭巾、藍上衣、銀腰帶、黑寬褲,惠女服飾與惠安建筑、惠安石雕並稱為我們家鄉的三張名片,都是國家級非遺,也是先輩們工匠精神得以傳承的見証。”日前,在惠安特色小岞展館,74歲高齡的林聞綠介紹著惠女服飾。
“頭巾斗笠的裝扮是為了防晒防風,短上衣寬褲邊更方便勞作……”林聞綠說,傳統惠安女吃苦耐勞,她們既會下海捕魚、扛石頭,也能在家照顧孩子、操持家務,這群海的女兒總能從容地面對困苦磨難,支撐家庭、奉獻社會。
林聞綠認為,惠女服飾不僅承載了“惠女精神”,詮釋了勞動產生美、勞動創造美的深刻內涵,背后是弘揚美德、奉獻時代的表現。
“但現在穿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是因為很多人並不了解惠女文化。”多年來,為了讓年輕一代了解、傳承惠女服飾文化,花甲之年返鄉的林聞綠帶領老協會等單位,累計向小岞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其母校荷山中學捐贈了1000多套惠安女服飾。
如今,每周一升國旗時,小岞鎮的女學生們都會穿上惠女服飾這身特殊的校服,成為小岞半島上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讓下一代記住世代流傳的傳統服飾、優秀文化,成為我一輩子想做的事。”林聞綠欣慰地說。
林聞綠向小朋友們介紹福船知識。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除了惠女服飾,特色小岞展館的漁耕、民俗農具等老物件也成為小岞生活藝術島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林聞綠的努力下,展館創辦6年來,迄今為止共有藏品2000余件,接待各地參觀游客20多萬人次,實實在在地展示傳播了惠安民俗和惠女文化,獲評泉州市職工思想教育基地、惠安縣家風家教示范基地、惠安縣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等。
此外,林聞綠還利用各種活動契機,排練了100多場惠安女表演,編寫了數十首南音、閩南語快板、歌謠等,唱響大美小岞,贊頌惠安女文化。
“勤勞美麗惠安女,銀鏈垂腰服飾奇,寬褲花巾戴黃笠,中華文化稱非遺……”由林聞綠作詞的歌曲《美麗惠安女》飽含著一位老人對惠安女和家鄉文化的贊美與熱愛。
“惠女文化是我們惠安的一大品牌,一定不能讓它消失。”林聞綠說,這是他有生之年的希望。
投身公益事業40余年,林聞綠獲得過許多榮譽。杜志鑫攝
行善40年 爭當惠女精神“傳承者”
“我的母親就是非常傳統的惠安女,勤勞賢惠,吃苦耐勞。”林聞綠回憶,小時候家裡窮,但是母親仍然會給村裡的孤寡老人送去吃的,陪他們聊聊天給予慰藉。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善良的種子從小就埋在他的心底。
長大后,林聞綠逐漸在建筑行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還被評為經濟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當家庭經濟條件得到改善,林聞綠就開始不遺余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在國家尚未設立教師節之前,自1981年至今,他每年都在特定節日裡慰問一線教師及小岞邊防所官兵。2004年起,他連續12年出資在小岞學區舉辦“聞綠杯”數學競賽及籃球比賽。得知小岞中學要成立校董會,他立即捐資11萬元予以支持,並擔任校董會執行董事長。看到小岞中學會議室條件較差,他又捐贈價值5萬元的會議室設備。2017年,林聞綠應邀回鄉接任小岞鎮老年人協會會長,著手創辦特色小岞展館。2019年,他又拿出多年積蓄10萬元,在小岞中心小學設立教師獎勵基金。多年來,還有不少家境困難的孩子在他的資助下順利完成學業。
特色小岞展館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不是賺了很多錢,但是賺到一點錢就會捐贈給家鄉。”林聞綠說。
疫情期間,林聞綠自發組織親友籌款28萬元 ,購買防疫物資交給小岞鎮政府分發。2022年,林聞綠又發動宗親捐款教育資金128萬多元。
40多年來,林聞綠牢記母親的善行,秉承博愛仁慈、樂善好施的理念,積極捐贈公益事業、扶貧濟困,個人累計捐資500多萬元,先后獲得惠安縣優秀政協委員、美麗惠安人、泉州市第七屆道德模范等30多項榮譽稱號。
“在往返老年人協會和家裡的路上,總會有不認識的村民要主動載我一程,這讓我很感動。”林聞綠對家鄉的貢獻,鄉親們有目共睹。
特色小岞展館裡,林聞綠給小朋友上課。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光陰荏苒,人生易老,但我精神不老。寶貴的‘惠女精神’永不褪色,需要代代相傳!”古稀之年的林聞綠用余熱守護傳統惠女文化,用“弘揚美德”“奉獻時代”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惠女精神”。(謝玉妹 杜志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