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清“量” 確好“權” 算好“價” 厘清“責”
——聚焦福建省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工作

“維護資源資產權益,更好發揮產權制度的激勵約束作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合法權益。”今年年初,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就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權益作了深入闡釋和部署。
近年來,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省直面自然資源資產家底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權責不明晰、市場配置不充分、收益管理不完善、考核監督不健全等歷史難題,圍繞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著力在自然資源資產“有什麼、有多少、誰所有”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率先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產權制度、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等多項試點改革,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管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查清“量”,摸清資源“家底”
日前,福建省下發了《關於全面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摸清自然資源“家底”這項工作全面鋪開,全力推進。
要行使好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首先要搞清楚自然資源“有什麼、有多少”。過去,由於存在多頭管理、數據重疊等問題,自然資源家底是筆“糊涂賬”。
“為了摸清自然資源‘家底’,2020年,福建省選擇福州市、廈門市全域,以及晉江市、南安市和浦城縣等地區,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試點工作。”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權益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經過2年多的努力,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建立了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省級價格體系,不僅推動試點地區摸清土地、礦產、森林、濕地、海洋等6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實物量,估算經濟價值量,還進一步驗証並優化了清查技術路徑與方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經驗。
試點中,晉江市還建立了統一標准的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庫以及全省首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庫管理系統,有效解決了自然資源數據的分散零亂、底數不清、權屬不明、數據重疊、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同時,構建了自然資源資產三維立體“一張圖”。
近年來,福建省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海岸線修測、地質災害隱患等基礎調查工作,統籌推進礦產、森林、濕地等專項調查。目前,基本查清了全省土地、礦產、森林、濕地、海島等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結構等,並積極開展保護與利用。
“為了讓數據更好懂、更好用,福建省把分散的各類調查成果統一到‘三調’底圖上來,構建全省自然資源家底‘一張圖’。”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權益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一張圖”上,既能清晰展示自然資源的分布、種類、數量等情況的遙感影像,還可看到項目合規性分析、數據疊加分析等場景。
確好“權”,給山水找“主人”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個在世界雙遺產地建立的國家公園。這裡,也曾由於自然資源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者權益不落實,導致一些過度開發利用現象發生,影響生態安全。
為了給山水找到“主人”,明確所有者權責,幾年前,武夷山國家公園被列入我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地區。
“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就是給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海域等自然資源‘上戶口’。”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不動產登記局工作人員說,“上戶口”之前,關鍵要劃清四條“邊界”,即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全民所有和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不同自然資源類型的邊界,以此清晰界定全部國土空間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主體,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
福建省將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納入重點改革任務,大膽探索,成效突出——在全國率先開展試點,對水流、森林、山嶺、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制定全國首部地方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
近日,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登簿,也擁有了自己的“戶口本”。這是福建省首宗復合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案例,有助於重要生態空間的分類施策、生態保護和有效監管。
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登簿,標志著福建省給自然資源確好“權”,給山水找“主人”的工作更進一步,為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權益打下扎實的基礎。
目前,福建全省范圍內有明確批准界線的36個自然保護區、26個風景名勝區,以及閩江等8條河流的干流和主要支流、40個無居民海島的權籍調查等工作已經完成,待相關政策出台后,即可辦理登簿,完成確權登記工作。
“針對自然資源分散管理和登記,導致資源界線不清、權利歸屬不明等問題,我省完成了兩項標志性的改革。”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不動產登記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是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實現了從多部門登記到一個部門登記的轉變﹔二是實行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改革,實現了從不動產登記到自然資源全要素登記的轉變。
算好“價”,讓青山變“金山”
“以前祖祖輩輩都是靠砍樹賣錢,現在空氣也能賣錢,這種收益以前想都不敢想。”近日,將樂縣常口村村民羅大姐回憶起“碳票”分紅時的心情,仍激動不已。
2021年5月18日,常口村領取了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成為中國“碳票”第一村。
林業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証,相當於每片林子的固碳釋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証”。而常口村這張碳票共涉及全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被折算成碳減排量12723噸,賣出14萬多元。如今,以現金的方式發放給全體村民,每人分紅150元,實現了“碳票”變“鈔票”。
這是青山變“金山”的生動一例。
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是多元的,包括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由於自然資源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因素復雜,資產權益價值實現極其復雜,尤其是如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更是新時代一個重大課題。
近年來,福建省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形成多項可復制、可推廣的“福建經驗”。其中,“生態銀行”“水美經濟”等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做大“生態銀行”,讓資源變資產。在順昌縣、建陽區等地深化提升“森林生態銀行”建設,將交通條件、生態環境良好的林場、基地作為旅游休閑區,運營權整體出租給專業化運營公司,以“三個一”實現“三個變”,即以“一村一平台”實現分散變集中、以“一戶一股權”實現林農變股民、以“一年一分紅”實現資源變資產。通過“生態銀行”模式創新,盤活了森林資源資產,增加了村集體和林農收益。
——培育“水美經濟”,引來發展活水。在光澤縣、建陽區等水資源富集地區,通過搭建運營平台,對水資源生產要素進行市場化配置,引入社會資本,積極發展包裝水、綠色養殖和康養等生態產業,形成了多個年產值超百億元的水生態產品產業集群,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水”。
厘清“責”,當好資源“管家”
閩江流域是我國東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水土保持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但這裡曾因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不明、職責不清,導致一些地方資源被過度開發開採,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河流受污染、生物物種減少。
為了重現一江春水,2017年,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試點工程,項目總投資121億元,經過5年綜合治理,有了如今的“岸綠、水清”。
如何避免類似“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目前,一項名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工作”正在福建省蹄疾步穩開展。
以前,各級政府對自然資源資產同時履行所有者職責和監管者職責,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所有者權利與監管者權力混淆不清,造成權力缺乏有效規范、監管責任難以落實等問題。
據了解,這項試點工作,重點是解決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不到位和管理權責不清兩個突出問題,建立一套“統一行使、分類實施、分級代理、權責對等”國家所有權管理模式,落實和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實現資源資產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自然資源資產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2022年,福建省印發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實施總體方案、自然資源清單等多個文件,明確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分工。
“在這項試點改革中,有兩方面內容為福建省創新:一是增加具體承擔部門。在明確省政府作為履職主體的同時,增設省自然資源廳、國資委、稅務局等相關部門作為具體承擔部門,使部門職責分工更加明晰。二是增加所有者職責分類。按照‘主張所有、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落實權益’5個方面所有者職責內涵,對所有者職責具體內容逐條進行梳理,使職責邏輯與分類更加清晰。” 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權益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是一道嶄新的時代考題。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牢牢把握“兩統一”的職責定位,著力創新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實現形式,逐步建立分類科學、權利明晰、權能豐富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促進資源資產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謝延旺 鄭與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