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看福建
解碼“福建速度”:“小而專”造就“快且強”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壯闊浪潮中,福建勇立潮頭,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堅守專業領域,憑借技術優勢與創新思維,持續釋放澎湃動能,開拓出一條條特色鮮明的發展路徑。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專精特新看福建”系列融媒體報道(第二季),深入探尋福建“專精特新”企業在進階之路上的創新實踐與戰略布局,在科技變革的前沿陣地深度融合各類資源,進一步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為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再添強勁引擎。
5毫秒內“無縫接電”,這是龍岩暢豐應急電源車的響應速度﹔10秒內起步,這是金龍新能源電池在零下30℃的啟動速度﹔每分鐘200米,這是輝陽高阻燃電線的生產速度……
聲、光、電,食、住、行,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角落,無數“福建制造”正在通過打破一個個“速度”的邊界,來改變我們的認知,改善我們的生活。“福建速度”的背后是足夠的技術厚度,支撐著科技企業在賽道上實現一次次超越與自我超越。“福建速度”是如何煉成的?日前,記者走進福建多家專精特新企業進行探訪。
用“創新”制造“質變”
噪聲不大,工人不多,走進金龍汽車集團下屬的廈門金龍汽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新能源)的核心生產車間,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個構造奇特的“鐵疙瘩”。大的半人高,小的巴掌大,用董事長王學舟的話說,這些生產線上誕生的是車子的“大腦”和“心臟”。
在過去兩年,這家專注於商用車電驅動領域的企業,主營業務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0%以上,營收突破了6億元。2023年,金龍新能源在國內細分市場的佔有率達18%,銷量躋身細分領域前列。
是什麼讓這家僅成立8年的企業“跑”得這麼快?
“你看,這是我們的第一個‘爆款’,可以理解為電車的‘心臟’。推向市場的第一年,它就讓我們公司在細分市場上站穩腳跟,直到現在都還是我們的‘銷冠’。”手撫過電機電控集成一體化驅動系統模型,王學舟對著記者感慨良多。
金龍新能源車間內,技術人員進行電機電控關鍵技術組裝。人民網 李昌乾攝
金龍新能源的主攻對象是電動公交車,目標是讓電動公交“多拉快跑低能耗”。
初入新能源賽道時,盡管基礎技術在業內已基本成型,但電動公交還有不少改良空間。金龍新能源的最大突破在於,將原本分布在車內的多種電驅“內臟”合而為一,使電驅系統降重近三分之一。
技術集成思路的轉變,帶來的是電動公交“輕裝上陣”,讓金龍新能源在電驅動領域彎道超車,一舉成名。
“技術早就有了,但我們給出的方案效果最明顯。”王學舟說,一體化集成的創新精簡了車的“內臟”,也讓電車“大腦”也迎來了新升級。
原本,車內發揮“指揮”作用的有電機控制器、轉向油泵控制器等六種核心組件。經研發團隊整合后,一個整車控制器即可支持運行。功能“六合一”后,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零件被大比例“化簡”,整車零部件數量減少了55%,體積也“瘦身”超一半。
車內零部件少了,出故障的因素隨之減少,運營故障率大幅降低﹔從“牙縫”裡省出來的空間留給了乘客,8米長的公交車能提供原本10米長車的載客量,整車能耗反而減少了5%……金龍新能源的創新思維帶來了連鎖反應,創造出“質變”。
無獨有偶,在福州,福建輝陽電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輝陽電纜)也嘗到了由“提速”帶來“質變”的甜頭。
通過技術升級,輝陽電纜生產端實現大幅提速。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電線電纜是制造業中的傳統類目,穩定性是一大技術關鍵點。通過技術創新,輝陽電纜生產線制造的電線能在1000℃火災下保持正常輸電3小時以上,“速度,是我們的一個‘加分項’。”輝陽電纜的總工程師廖昌昌說。
“直徑1厘米的電線,我們能把擠出速度從原來的60米/分鐘提升到200米/分鐘,這在業內都屬於領先水平。”廖昌昌介紹,除了擠出環節實現了2-3倍的生產提速,在導體拉制退火工序中,公司日處理能力由原來的30噸標准銅提升至55噸,生產效率提升80%,而單位綜合能耗卻下降了40%。
以“合作”鍛造智力“后盾”
將續電響應時間縮小到毫秒級的應急電源車、一小時可排空6200立方米積水的排澇車等自研“強力輔助”……出自於龍岩暢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暢豐專汽)的各色專用車總是在一次次應急保障和搶險救災中表現“神勇”。
暢豐專汽是一家專攻於“水、電、光、聲”應急搶險專用車的車企。2016年,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暢豐專汽明確了走技術領先型的差異化發展道路,用8年時間研制了應急電源車、通信車、大流量排水搶險車等12個大類19種產品,實現年營業收入由3800多萬元增長至近3億元。
暢豐專汽具有整車專利的大流量排水搶險車。人民網 李昌乾攝
“目前我們有171項知識產權,客戶涵蓋電網、通信、應急管理及消防救援等領域,遍布全國各地。”暢豐專汽董事長陳東青介紹說。
專用車應用場景多元,不同應用場景對於技術的要求大相徑庭,作為一家“小而專”的企業,如何擁有足夠的技術“智囊團”?
暢豐專汽看准了“產學研協同”的潛力,在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中,如虎添翼。
“比如,擁有整車專利能快速排澇的大流量排水搶險車,是我們與浙江大學聯合開發的﹔為第十四屆全運會提供應急通信保障的‘智能型雙桅杆5G應急通信車’,是我們與龍岩學院共同研發的﹔能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提供維護檢修的高原應急電源車,是我們與北京機電研究所聯合攻關研制的……”陳東青向記者一一細數后感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后盾”,也為年輕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平台,多方共贏。
走訪專精特新企業,記者發現,不止於產學研協同機制,成熟的產業鏈協同也是福建制造“加速”的底氣。
應急電源車在側翻試驗台上進行測試。暢豐專汽供圖
深諳共贏之道的暢豐專汽與上下游企業的強強聯手,讓科技真正造福於民、服務於產業鏈。比如,該公司與中國漢陽汽車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專用汽車試驗平台,為省內外幾十家專用車生產企業上百個型號的新產品提供側翻性能試驗、ABS性能試驗、側下部防護性能試驗及后下部防護性能試驗等檢測服務工作。
“這大大地縮短了龍岩及周邊地區車企的試驗周期,滿足了省內外專用車企業試驗的要求,也為國家專用車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線經驗。”陳東青說。
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金龍新能源,誕生之初就自帶人才“基因”。“來自金龍汽車集團電池、電機、電控領域的優秀人才組成了我們最初的核心部門。背靠集團渠道和制造資源,讓我們在產業鏈對接合作中游刃有余。”王學舟介紹,金龍新能源上與寧德時代、中航鋰電等企業形成合作,下可為商用車整車企業和終端客戶帶來“廠家直出”的個性化服務,在承上啟下中助力產業鏈共同發展。
事實上,這樣的合作共贏模式也是長期以來福建所倡導鼓勵的。通過政策引導,越來越多優勢企業參與到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中,為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體系提供支持。
從“有”到“新”,合作共贏,“福建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產業奇跡,而是一家家追求卓越、銳意創新的福建企業共同創造的向上動能。走近這些專精特新企業,可以一次次感受到“敢為人先、愛拼敢贏”的精神如何凝聚起勇於超越的信念和信心,如何孵化出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堅定追求,在澎湃的科技時代激起勃勃生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