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漳州薌城區天寶鎮:答好振興“課后題”  譜寫治理“新篇章”

2024年12月31日11:1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一條條鄉村道路平整暢通,一座座農家院落煥發新顏,一個個特色產業生機盎然……走進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一幅繪就產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新畫卷漸次展開。

近年來,作為漳州市農業強鎮,天寶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發揮特色優勢,堅持黨建引領,突出鄉村治理,探索鄉村產業發展、農文旅融合發展、鄉村建設、鄉村善治等特色鄉村振興路徑模式,走出了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仔細“審題”,聚焦關鍵問題繪藍圖

黨建引領建強堡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激發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鄉村振興事業不斷發展。建立“黨建+村居”雙重網格融合管理模式,激發支部組織活力。積極建設過塘紅軍亭、墨溪清韻館、洪坑戴氏家風館、珠裡孝廉廣場等黨群組織活動中心,打造綠色田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組織黨建品牌。

招商引資緊抓重點。緊抓重點行業,緊盯關鍵企業,充分挖掘上升空間,常態化落實全員招商、向上爭資,提高招引力度,重點把握壯大農業份額、穩住工業大盤,提升項目服務水平。充分挖掘自身優勢,通過各村(社區)現有項目開展全產業鏈招引,深挖一二三產增長空間,助推智慧農業等現代化產業項目落地。主動對接漳州市供銷社等單位,持續擴大招商“朋友圈”,爭取更多優質項目、企業落戶。

項目建設聚焦民生。關注重點民生項目建設,著力解決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把項目建設的藍圖規劃繪入百姓心底。穩步推進山美社區停車場建設項目、天寶鎮鎮區外立面整治提升項目、天寶鎮501縣道通信設施入地改造項目。全力保障林語堂文化園景區改造提升、國華漳耀薌城天寶100MW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

精准“破題”,扎根實踐落點促發展

特色產業助力振興。發揮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持續探索“果、蔬、漁、菌”立體農業發展體系。2023年入圍“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名單﹔2023年“移動智慧菇房”被列入福建省委一號文件推廣項目﹔2024年新增入庫天華食用菌車間改擴建、華佳潤霖智慧農業、合力微生物發酵床改造等項目,共投資4718萬元。內抓質量、外樹品牌,打造“天寶菌菇村落”,積極引導食用菌研發、標准化栽培、規模化種植、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創新發展,不斷加快食用菌企業向集約、優質、高效轉型,不斷擦亮食用菌名片。

特色基建賦能發展。大力推進特色基建工程項目落地,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天寶高速引路項目實現與周邊城市的快速互聯互通﹔天寶鎮501縣道通信設施入地改造項目優化道路環境,提高通信設施穩定性與安全性﹔國華漳耀薌城天寶100MW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充分利用水域資源,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綠色能源,帶動漁業產業升級,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特色文化塑形鑄魂。積極利用紅色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積極推動過塘紅軍亭、墨溪清韻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深入挖掘閩南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林語堂紀念館、閩南婚慶習俗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建設,進一步改造升級村內閑置古厝,將村庄田園風光、自然山林景色與閩南特色民俗文化有機融合,打造集特色活動、民俗展示、民宿運營、文創產品、休息茶室於一體的鄉村特色文旅項目,吸引更多游客觀光休閑,促進人氣集聚、村財增收、農民致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特色生態淨源清流。持續推動落實“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百日攻堅”行動,集中力量、直面問題、找准根源、對症施策。督促轄區內工地揚塵防治措施落實,強化工地揚塵污染整治,加強道路清掃保潔,通過“天上看”與“地上巡”加強產業污染防治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河湖綜合治理建設,完成天寶鎮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天寶鎮溪流水質提升項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等三個項目﹔謀劃大水港水質鞏固與提升項目,改善底泥環境,優化河湖生態﹔強化對已建成的天寶鎮污水處理工程一期、二期和村居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PPP項目等污水處理工程的運營管理,實現河湖可持續發展和水質提升。

合力“解題”,創新體制機制提效能

穩產增收下新棋。靈活運用各類糧食生產保障機制,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撂荒地整治、種植保險推廣等工作把牢糧食安全底線。健全撂荒地整治長效機制,利用“農事直通APP”開展新一輪撂荒地專項整治行動,實現應種盡種,盤活撂荒耕地。同時做好2024年耕地保護補貼資金發放工作和水稻種植保險等各項惠農政策,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執法建設添新翼。重視“一支隊伍管執法”工作建設。利用“閩執法”平台,實現信息互聯和實時交換,打破信息壁壘,避免多頭、重復執法。創新巡查模式,完善巡查機制,整合執法資源,運用“無人機航拍+片區巡查+部門聯動協查”,結合鎮村兩級網格員日常巡查,以“小網格”撬動綜合執法“大效能”。

聯農帶農開新局。積極開發賦能增收新路徑,探索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堅持開發式幫扶,發動有勞動能力的群眾發展產業、積極就業。投入資金200萬元探索庭院經濟建設,通過租賃、聘用、技術指導等協作模式,將強化帶動效益與提升帶動能力相結合,發揮鄉村振興建設項目聯農帶農富農作用,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蘇海森 曾東璘)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