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泉州:打造“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  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共同成長

2025年01月24日11:2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近年來,泉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力打造“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迭代優化“1+5+N”人才政策體系,通過人才“港灣計劃”,讓各類人才在泉州發光發熱,通過先進制造業人才集聚平台建設、“涌泉”行動、選優生、柔性引才等五大重點專項,為人才留泉做好制度保障,通過若干個配套文件,讓有關人才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走深走實。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戰略性支撐。

“港灣計劃”讓人才留得住、留得好

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為總抓手,通過創新人才管理體制,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服務機制,向各類人才拋出“橄欖枝”。落細《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團隊評審及政策支持規定》,不斷升級加碼高層次人才和團隊25個方面47項優惠政策,構建從“人才引進”到“成果轉化、創業扶持、要素保障”的全鏈條激勵。

物理公式展板、微觀粒子雕塑、腫瘤治療射頻加速……泉州晉江三創園的福建睿斯科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展示大廳科技感十足。作為睿斯科項目的參與者,蘭州大學國家核產業研究院教授蘇興康詳細介紹了硼中子俘獲治癌裝置的復雜性,並指出該項目成功落地后,每年可生產10台設備。高端科技人才在泉州安家落戶,為泉州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

“泉州是人才的港灣。”作為一名“新泉州人”,蘇興康和他的團隊於2022年11月落地泉州,致力於推動高端放療裝備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在他看來,項目的成功落地,得益於泉州市“1+5+N”人才政策體系的精准引導和強力支持。這一體系不僅為新經濟、新賽道量身定制引才政策,更以高瞻遠矚的姿態,吸納各類高端人才項目,為泉州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泉州與時俱進、不斷升級,“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日益深入人心,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比較廣泛的影響力。泉州,正成為一個人才“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的夢想港灣、事業港灣和生活港灣。

“港灣計劃”讓人才引領產業升級

泉州市聚焦落實福建省關於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高能級平台部署,把准人才工作定位,貼近先進制造業主攻方向,實施先進制造業人才集聚平台建設專項。該專項突出產才融合、以才促產,突出科技賦能、人才引領,將打造百萬制造業人才大軍、建成百家制造業人才平台、做強百個制造業創新綜合體、實施百個制造業科創項目、培育百家制造業服務機構,建設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人才集聚平台。

在泉州,萬龍公司數字化轉型成功並非偶然,既是強大的人才團隊作為支撐、持續創新和自主研發的結果,更離不開泉州強力打造先進制造業人才集聚平台掀起的產業革新浪潮。

據萬龍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導師孟崇介紹,他帶領企業博士人才團隊深耕金剛石工具研發,從零開始建立多個實驗研究體系,其中超結構材料技術在解決金剛石工具節能問題的同時提高了鋒利度壽命,所開發的新型結構產品為客戶解決了加工難題。

與此同時,結合產業需求,泉州實施柔性引才專項。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推動高校人才挂職、組建科技服務團、支持校地人才合作、實行重大技術需求“揭榜挂帥”、探索人才科創飛地建設,鼓勵用人單位通過飛地引才、項目合作、短期兼職、顧問指導等方式,靈活引才用才。以鄉情為紐帶,設立異地人才工作機構,開展在外泉籍人才尋訪聯絡,推動人才回引、項目回鄉、資金回流、智力回哺。

“港灣計劃”營造人才發展的健康生態

“以往,用人權在民營企業,評價權在政府部門,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有些民營企業的‘技術大咖’,常常受困於學歷、資歷等,無法獲得及時的人才認定,享受相應的城市人才待遇。”相關民營企業負責人表示。

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泉州市從2018年開始就推動科學評價人才,推出“條件確認制、自主認定制、專家舉薦制、賽事評審制”等多種評價方式。

“我們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推出用人單位自主認定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直接認定等配套文件,由用人單位根據實績導向、需求導向,自主提出本單位、本企業內各層次人才的認定條件。”泉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泉州已支持200多家人才密集度高的用人單位、行業協會自主評價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並採取薪酬倍數、崗位貢獻等市場化指標評價人才。

企業自主認定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泉州人才工作的創新舉措之一。圍繞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泉州通過“N”項舉措,持續造優人才發展“軟環境”。

平台載體上,大力支持建設大院大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各類企業技術中心以及技能大師工作室、人才之家,發揮引才、聚才、用才、服務人才等功能。目前,全市與中科系、大學系、企業系等合作共建30家高能級大院大所,依托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設立院士工作站、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700多家,用平台吸引人才批量集聚、加速創新成果轉化。

專項配套上,堅持“管行業管人才”,支持鼓勵各行業主管部門量身定制落實行業領域人才的專項政策。例如,探索雙向選認、跨界選認、組團服務等選派方式,在全省率先將科技特派員服務延伸拓展到二三產業、率先開展法人科技特派員,累計選認省、市科技特派員4620名,組建法人(團隊)科技特派員519個。(謝鬆根 林小宇)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