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林學擔當”系列(五)
菌草鋪就共富路 林學助力鄉村興

20世紀80年代,福建農林大學林佔熺團隊致力於解決菌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發明了菌草技術,創造性地實現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從根本上解決了菌業發展對森林資源過度依賴的難題。作為“閩寧協作”的先鋒技術,菌草技術自1997年從福建走向西北荒原,憑借“以草代木”的創新理念,開啟了一段脫貧攻堅征程。
福建農林大學發揮林學學科優勢,以林草交叉激發創新活力,通過“技術培訓+示范基地+農戶參與”的幫扶模式,在全國貧困地區累計舉辦培訓班、現場會等2000余場,培訓、指導農民超30萬人次。
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菌草防風固沙基地
新征程上,菌草故事仍在續寫,從脫貧攻堅的“制勝法寶”,到鄉村振興的“綠色騎兵”,福建農林大學以“草”為鑰,從技術扶貧、防風治沙到生態治理、產業迭代,多維度全方位實踐探索,開拓了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路徑,向著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
農業強:產業升級激活發展新動能
福建農林大學持續深化菌草技術創新發展、升級迭代,推動農業向高效化、多元化轉型。從食用菌培養基到畜牧飼料,從高端農產品開發到生物質能源,菌草技術不斷拓展農業產業鏈邊界,讓傳統農業煥發出蓬勃生機,成為驅動農業振興的強勁動能。
在福州永泰清涼鎮,以菌草富泉羊循環產業基地為示范,採用“中心村黨委+專家人才+企業+合作社”模式,由中心村黨委牽頭,成員村聯建,結合耕地流出整治、拋荒撂荒土地代管,整合1000畝的原建筑垃圾場地低效用地試點種植特色菌草,實現每畝年產量30噸、年產值4500元,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30萬元以上,帶動村民每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在寧夏石嘴山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累計1.45萬畝的菌草種植,帶動村民就近務工150余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50萬元以上。
寧夏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
農村美:生態修復繪就田園新圖景
福建農林大學深化林草交叉,挖掘菌草技術的生態修復潛力,通過菌草種植與生態治理相結合,林學學科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方面持續深耕,讓鄉村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繪就出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田園新圖景,成為守護鄉村生態的“綠色衛士”。
在黃河沿岸菌草防風固沙生態治理基地,一叢巨菌草生長115天,固沙18.8平方米,僅3個月就固定住流動沙地,1-2年內形成“草-灌-喬”自然恢復的生態緩沖帶,筑起一道菌草防風固沙阻沙帶守好沙漠進入黃河的“總閘門”﹔在福建省內,龍岩市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探索出煤矸石堆上的菌草種植治理技術,有效恢復了植被,全力打造南方傳統小煤窯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助力縣域礦業經濟轉型升級。
永定歷史遺留礦山菌草修復示范點
農民富:多元增收鋪就共富新坦途
福建農林大學推動菌草技術融合林下經濟,推動產業全鏈條發展,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讓農民深度參與產業鏈各環節,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為農民打開了多元增收的大門,在鄉村振興路上鋪就共同富裕新坦途,書寫幸福生活新篇章。
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區,黑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優化土地資源利用,採取“支部+農戶”模式在村內重度鹽鹼地種植巨菌草,延伸轄區產業鏈,提高鹽鹼地經濟效益,每畝實現增收2000元,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在雲南,臨滄市勐省鎮採取“黨組織帶頭、村集體種植、示范帶動農戶發展”的模式,引種巨菌草,解決飼草供給不足與肉牛產業迅猛發展的矛盾,首種植面積80余畝,產量達20噸以上,每畝可為群眾增收2000余元﹔臨滄市鳳慶縣雪山鎮新聯村種植的巨菌草已從最初的300多畝發展到了2000多畝,全村養豬4000頭左右,養牛1200多頭,均實現數量翻番,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
菌草技術發明人林佔熺在內蒙古防風固沙基地
未來,福建農林大學將主動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目標,將林學學科作為學校打造農林領域“AI+”創新示范高地的重要抓手,運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培育適應極端環境、高附加值的菌草新品種,實現種植管理智能化,更好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以林學學科群為依托,高起點辦好生態修復學專業,打造“菌草技術+”生態修復技術體系,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修復的系統化、體系化、科學化﹔發揮林業經濟學科人才隊伍力量,探索菌草碳匯交易機制,深度融入“雙碳”戰略,進一步完善“高校+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產業分紅等方式,確保農民持續共享發展紅利,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做出更大貢獻,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文/李曉輝 林冬梅 圖/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相關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